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2025年05月08日02:23:04 軍事 1259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1945年6月24日勝利日閱兵式上的BM-31-12

當人們談起“勝利武器”時,你腦海中會浮現哪些蘇聯戰鬥裝備?KV-1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ISU-152突擊炮IS-2重型坦克、La-5FN戰鬥機、Il-2攻擊機Il-4轟炸機,當然,還有傳奇的“喀秋莎”。

這個親切的昵稱指的是蘇聯的多管火箭炮系統,這些武器在大規模發射時,曾讓德軍步兵聞風喪膽。通常來說,人們稱“喀秋莎”是專指型號為BM-13-16(或M-13)的火箭炮,該型裝備有16根發射軌道,發射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

最初,這種火箭炮安裝在三軸的ZIS-6卡車上,而在ZIS-6停產後,幾乎可以裝在任何載具上,包括履帶式的STZ-5 NATI拖拉機、租借法案下獲得的大量外國車輛、裝甲艇甚至裝甲列車上。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13-16安裝在ZIS-6底盤上

BM-13-16是生產數量最多的一種(共製造了6800餘台),也是該時期最廣為人知的蘇聯火箭炮系統。但除了它之外,還有其他型號的火箭炮系統,也為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例如,為了發射82毫米火箭彈,蘇聯生產了多種帶有不同數量發射導軌的發射裝置,這些裝置不僅安裝在汽車上,也裝在T-30和T-60輕型坦克、艦艇,甚至馬車上。此外,還專門為山區作戰開發了一種便於拆卸、可由人員或馱畜攜帶的輕型火箭發射器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安裝在T-60坦克上的BM-8-24模型

82毫米和132毫米的火箭彈早在戰爭爆發前就已同步研製,相關發射系統也在1941年大約同時投入生產。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蘇聯火箭炮的三大主力口徑

隨後出現了第三種主要口徑:300毫米。這種搭載新型強力彈藥的火箭炮系統被稱為“安德魯”(Андрюша),並在戰爭後期大放異彩。本文正是講述它的故事。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1945年春,柏林街頭的BM-31-12


飛行的木箱 —— M-30

和M-8、M-13一樣,一切都始於彈藥的設計。在許多情況下,原有裝備的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彈的威力已不再滿足戰場需求。因此在1942年初,蘇聯設計出了新型火箭彈M-30,其最大特點是配備了口徑高達300毫米的超口徑高爆戰鬥部

而它的火箭推進部分基本沿用了M-13的132毫米火箭彈結構,這意味着它可以利用現有工廠設備迅速開始批量生產。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M-30火箭彈實物圖

M-30彈頭內裝28.9公斤炸藥,是M-13(4.9公斤)的近6倍。但由於推進系統沒有同步增強,這導致射程大幅縮短:M-13最大射程8.5公里,而M-30僅為2.5~2.8公里(根據不同型號)。

M-30有三種子型號:

  • TS-16型:鈍頭高爆彈,最大射程2.5公里
  • TS-20型:尖頭高爆彈,最大射程2.8公里
  • TS-20型(燃燒型):尖頭燃燒彈,最大射程3.5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是理論最大射程,實際應用中可能受彈藥製造質量、天氣、發射角度等因素影響,射程往往更短。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1944年,德國人用渦噴火箭彈為他們的“霧彈發射器41型”(Nebelwerfer 41)進行了裝彈。

為M-30火箭彈研製了類似的包裝和發射裝置,這是一種輕型金屬框架,配備了用於垂直瞄準的簡易裝置,以及由工兵爆破器和電纜組成的點火設備。該發射裝置可一次發射四枚火箭彈。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四聯裝M-30發射架。旁邊可見的是為更先進的M-31火箭彈設計的八聯裝發射架模型。

在某些情況下,火箭彈甚至會連同其運輸包裝一同飛走,這種情形會引起德軍陣地上的混亂,因為這個“奇蹟”正朝他們飛來。不過,我有預感,在這種非正常發射情況下,由於空氣動力學問題,這個“箱子”未必能飛到敵人陣地。

M-30系統由火箭彈和發射裝置組成,其戰鬥表現非常出色:這種重型彈藥能夠擊穿75厘米厚的磚牆;如果設置為延時引信並命中中等硬度的地面,則會形成直徑8米、深約2.5米的彈坑。士兵中甚至流傳着關於某種新型強力炸藥的傳聞,但實際上,這枚沉重戰鬥部中並無什麼特別之處。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仿照“喀秋莎”的叫法,M-30被昵稱為“安德烈卡”(Андрюша)。不過,也不排除這個昵稱是在戰後文獻中才流行起來的,而在戰爭期間,該系統可能被稱為“盧卡”(Лука),以紀念一位19世紀頗為不雅詩歌中的人物。


М-31

如前所述,由於彈頭質量顯著增加和空氣動力性能變差,M-30的射程相比M-13下降了兩倍多。這迫使發射陣地必須接近前線接觸線,面臨極高的風險。此外,較短的射程也限制了對敵軍縱深目標的打擊能力。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М-30、М-31與М-31-УК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1942年底研製出了新彈型——М-31(技術編號ТС-31)。該彈採用了加長的火箭發動機部分(總長度從1400毫米增至1760毫米),從而可裝填更多的固體推進葯塊,使推力大幅提升。此外,彈頭壁厚由7毫米減至4毫米,從而減輕重量,同時炸藥裝藥量保持不變。以上改進使最大射程提升至4325米。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М-31

起初,M-31仍從與M-30相同的發射裝置發射。但隨後開發了新的發射架,可以將彈藥箱成對布置,即每架裝八枚火箭彈,顯著提升了火力密度。

之後還出現了М-31-УК改進型,它通過增加四根L形導氣管來改善彈道精度。這些管道能釋放一部分火藥氣體,使火箭飛行中獲得旋轉,進而提高穩定性。不過,其最大射程因此略降至4公里。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波茲南戰役中M-31的齊射畫面

與此同時,人們也意識到有必要研製一種車載化、機動性更強的發射裝置,因為移動困難和準備時間長的問題仍然存在。

發射前必須將發射架和彈藥箱從車上卸下,擺放到位、調好方向,安裝彈藥、接電線,完成發射後再重新裝車,然後方可撤離陣地。M-31的發射陣地準備通常需要6–8小時白天時間,而且這已屬較快情況。

採用汽車底盤的發射裝置能極大提升機動性,並顯著減少準備時間。到了1944年,這樣的發射車已研製成功。


BM-31-12

1943年,莫斯科的“壓縮機”工廠開始研製一種基於汽車底盤的重型火箭炮系統。起初的設想是,火箭彈依然從運輸容器中發射,這些容器被安裝在框架上。但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和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這一設想被放棄,轉而從零設計了全新的發射裝置。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31-12

首批樣車於1944年3月完成。該結構雖然相對簡潔,但同時也相當優雅。火箭彈從格構結構的導軌單元中發射。每個導軌單元由四根直徑32毫米的管子構成,並焊接在八角形的夾套上。12根導軌組成一個整體發射包:上下兩層各6根。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圖解說明:1 - 導軌包;2 - 格構結構;3 - 水平轉向機構;4 - 高低俯仰機構;5 - 轉動架;6 - 瞄準鏡支架;7 - 瞄準鏡;8 - 千斤頂;9 - 鎖止機構;10 - 翼板;11 - 支架;12 - 駕駛艙防護裝置。

火箭發射部分安裝在副車架上,該副車架再連接到汽車底盤,合理分配載荷。底盤選用的是斯圖德貝克US6型卡車——這款美國卡車通過租借法案大量提供給蘇聯。仰角範圍為+10至+48度,水平射界為左右各10度(總共20度)。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31-12

車輛可以在完成裝填後開赴陣地。為了防止行駛過程中火箭彈脫落,前方設有兩根擋桿(每排一個),後方則用帶圓盤式支撐的翻轉格柵進行防護。

所有12枚火箭彈可以在15至30秒內全部發射完畢。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這張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導軌後方安裝的防護格柵。

為了減少發射時的晃動,在副車架上安裝了兩個液壓支撐腿(穩定器)。不過試驗表明,即便不使用這些支撐腿,也可以順利發射。

12枚火箭彈的齊射可以在15至30秒內完成,發射時,乘員可以在車外,也可以待在車內。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當然,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該系統的總高度超過了當時的鐵路運輸標準限高,因此若要通過鐵路運輸,需要拆除車輪。不過,這一問題被認為影響不大。

試驗期間,該車型完全達到了設計性能目標,於1944年6月9日正式列裝,命名為BM-31-1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31-12的戰鬥乘員


作戰使用

與早期那種從運輸箱中發射的可搬式發射架相比,這種新式戰鬥車輛機動性大大提高。而且有經驗的操作組只需大約15分鐘即可完成重新裝填。所有這些優點使其能夠跟上進攻部隊的步伐,並為其持續提供火力支援。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31-12的重新裝填

得益於採用M-31-UK型火箭彈,其散布橢圓比之前減少了4到5倍,這使得BM-31-12能夠通過營級,甚至是炮班級的齊射成功打擊敵人堅固的抵抗節點和據點,更不用說整個旅級的火力覆蓋了。

BM-31-12被編入專門為其組建的近衛迫擊炮旅,這些部隊隨後又被納入總司令部預備隊的突破師中。每個旅配備36套BM-31-12發射系統。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此外,起初每個M-31近衛迫擊炮旅只配備一個BM-31-12營,到了1945年2月,這一數量增加到兩個營。

截至1945年5月1日,M-31火箭炮旅共有27個,其中17個編入近衛迫擊炮師,其餘10個為獨立旅。而BM-31-12旅共有13個,其中12個隸屬於突破炮兵師,另有1個為獨立編製。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1945年春,BM-31-12在柏林街頭

戰前總共生產了1807輛BM-31-12,其中損失數量僅約百輛。

這些火箭炮在戰爭後期被大量投入使用,尤其是在攻堅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時,它們甚至直接使用直瞄模式發射強大的火箭彈,用於摧毀敵人開火的建築物和永久性工事。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當然,在城市戰鬥中使用一輛沒有裝甲保護的車輛進行直瞄射擊,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但在當時已別無選擇。

城市戰中,從火箭彈運輸箱中直接發射的能力也偶有發揮作用。例如,1945年4月30日,在德國內政部的窗台上發射的5枚M-31火箭彈成功地在帝國議會大廈的牆體上炸出缺口,對防守的敵軍造成了重大破壞。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戰後

戰後,BM-31-12繼續服役至1950年代中期,之後逐漸被更先進的系統取代。在服役期間,這些近衛火箭炮進行了若干現代化改進,其中很多換裝了新的底盤——例如蘇聯自產的ZiS-151卡車。

強大的“安德魯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最強大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 天天要聞

BM-31-12,採用ZiS-151底盤

今天就講到這裡。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殲10C大放異彩,印軍無還手之力,台退將:台幻影2000還靠得住? - 天天要聞

殲10C大放異彩,印軍無還手之力,台退將:台幻影2000還靠得住?

導語:印巴空戰中,殲-10CE大放異彩,為什麼台軍會如此慌張?在台海方向上,兩岸空中力量差距有多懸殊?印巴空軍這場對決,其實就是中式戰機和法國尖端戰機之間的對決。結果有目共睹,印軍在主動進攻,且數量佔據明顯優勢的情況下,被巴基斯坦空軍完全壓
俄羅斯將舉行紅場大閱兵,今年有何“大不同”? - 天天要聞

俄羅斯將舉行紅場大閱兵,今年有何“大不同”?

5月9日,全球目光將聚焦莫斯科紅場,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將在這裡隆重登場。在外界眼中,今年勝利日閱兵與以往不同,無論是人員規模、裝備數量,還是外賓陣容,都更加壯觀。大閱兵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還宣布“勝利日停火”生效,為80周年慶典鋪上“和平”底色。人們是否可以期待,在紅場禮炮鳴響之時,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