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中國軍號
用數字科技致敬太行英雄
——山西省武鄉縣八路軍數字體驗館側記
■張學敏
遊客在八路軍數字體驗館參觀。高 陽攝
“楊楊,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原一下這張合影上的幾名八路軍戰士。”“五一”前夕,山西省武鄉縣八路軍數字體驗館內,人工智能講解員“紅星楊”正與遊客展開互動。當ai修復的八路軍戰士與當代青年的笑臉在一張照片上綻放,兩個時空通過數字科技奇妙交融。
走進八路軍數字體驗館,科技感與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躍馬太行、眾志成城、烽火熱土、抗戰堡壘等展區巧妙相連,構成了一個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空間。
“楊楊,請介紹一下平型關大捷的作戰經過。”“楊楊,左權將軍犧牲時多大年紀?”場館內,大家爭相與身着灰藍色八路軍軍服的虛擬對話數字人“紅星楊”對話,這個集語音識別、知識圖譜等技術於一身的數字機器人日均接待遊客300餘人次,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講解員”。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我們將烈士信息數字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山西3萬多名抗戰烈士群像。”志願者講解員介紹,該館的“英雄豐碑”版塊整合了《武鄉縣誌》和中華英烈網的海量數據,通過數字手段,將烈士相關信息可視化。在這裡,觀眾輕點屏幕,可以了解烈士犧牲時的年齡、烈士犧牲的地點;在“太行數字長卷”展板前,遊客還能化身數字人走進“歷史長卷”,與虛擬場景中的八路軍戰士展開跨時空對話,了解他們的戰鬥與生活。
作為全國首家以八路軍文化為主題的數字體驗館,這裡的數據規模正持續“生長”。“數據庫里1400餘名烈士的信息,每個字節都重若千鈞。”相關負責人葉健介紹,自去年6月以來,他們開始集中整合相關數據信息,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紅色文化”研學場館建設。
在“眾志成城”展區,40餘幅武鄉籍抗日英雄的ai復原照片首次集中亮相。女扮男裝參戰的王九煥、“地雷大王”王來法等英雄形象不僅被賦予鮮活色彩,還能以動態形式重現歷史瞬間。展牆上還特意留出空白相框,“這是致敬未留下影像資料的無名英雄,傳遞的是山河不忘的深切緬懷之情。”葉健說。
“戰士軍服補丁的針腳都清晰可見,那段烽火歲月彷彿真實呈現在我的眼前,觸手可及。”在這一區域,武鄉縣第二中學初二學生張錦洋藉助人臉融合技術,跨時空與英雄“合影”後感嘆道。
5g雲渲染構建的沉浸戰場、元宇宙技術復原的英雄面容、大數據繪製的精神圖譜……在武鄉,紅色歷史不再是平面的文字和圖片,而是生動、立體的互動性知識海洋。通過數字化手段,武鄉縣年均吸引遊客達百萬人次,青少年國防知識普及率達95%以上。
“正如藏在紅星楊枝條中永恆的五角星印記,武鄉藉助數字手段,讓先烈精神在這處紅色熱土生生不息,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縣人武部領導表示,他們將持續深化“科技+紅色文化”模式,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將國防教育從“被動接受”變為“互動探索”,為傳承太行精神注入新動能。
(中國國防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