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將是等級最低的將級軍銜,目前中國集團軍裡面主要是正軍級和副軍級軍銜的軍官在擔任少將,可以說少將是中國軍隊裡面高層軍官的中堅力量。
那麼一個集團軍里到底有多少個少將呢?
少將人數不確定
一般來說,在我國目前正軍級和副軍級軍官基本授銜少將軍銜的情況下,只要搞清楚一個集團軍裡面有多少正軍級職務和多少副軍級職務,就能弄清楚一個集團軍裡面有多少少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集團軍裡面有一銜任兩職的情況,也就是一個軍官同時兼任集團軍中同級別的兩個職務。
就比如我國曾經的陳炳德少將(現上將),他在1985年到1990年期間,同時兼任了陸軍第12集團軍副軍長和陸軍第12集團軍參謀長一職,擔任的兩個職務都是副軍級職務。
另外陳炳德是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也就是說,他在1985年剛擔任這兩個副軍級職務時,正式軍銜都還是大校。所以集團軍裡面還可能存在軍官職務提升上去了,但軍銜還未正式授銜的情況。
在以上兩個方面不單單是陳炳德將軍,還有一個較為典型的情況,那就是王印芳將軍。
王印芳曾擔任解放軍第71集團軍軍長,後來在2017年12月份的時候升任北部戰區副司令員,併兼任北部戰區陸軍司令員。
這兩個職務都是副戰區級,按道理說應該是中將軍銜。但王印芳後來出現在電視中時,出現了佩戴副戰區級資歷章,但軍銜仍為少將的畫面。如果我們現在翻開百度百科,會發現王印芳將軍的軍銜仍然顯示的是少將。
總而言之,一個集團軍裡面的少將數量並不是固定的,可能因為授銜問題以及兼職問題出現變化。當然,自我國2017年軍改後,部隊裡面已經很少見到高層軍官兼職的情況了。
至於授銜問題,以前我國講究的是一個軍銜跨越三個級別的職務,所以才會出現部分軍官職務上去了,但軍銜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依舊是原軍銜的情況。
現在我軍對於職務和軍銜之間的關係卡得比較嚴格,不過也並未明文規定一個等級的軍銜擔任一個級別職務。所以現在也會出現王印芳將軍這樣的情況,但王印芳將軍這種情況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一個集團軍中的少將數量
說回到一個集團軍裡面有多少少將這個問題上。在中國解放軍的集團軍體系中,正軍級職務有兩個,一個是軍長,另一個是集團軍政委。副軍級職務有4個,分別是集團軍副軍長、集團軍副政委、集團軍參謀長、集團軍政治部主任。
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到集團軍裡面“黨委”這個組織的存在,所以集團軍裡面正、副軍級職務其實還要多增加幾個。
但集團軍黨委組織基本是由軍長、政委等人兼任,比如政委一般兼任集團軍黨委書記,軍長一般兼任集團軍黨委副書記。因此這裡就不將黨委組織的職務納入考慮。
那麼這樣看來,我國集團軍裡面的少將數量應該是6個。不過這要分軍改前和軍改後的情況,軍改後一個集團軍裡面自然只有一個副軍長,但在2017年軍改前,一個集團軍裡面可能會有2個副軍長。
此處還是以陳炳德將軍舉例,他在擔任第12集團軍副軍長時,還有一個叫徐文義的同僚。徐文義將軍當時也是第12集團軍的副軍長,且赴任和卸任是和陳炳德將軍一起的。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接任的情況,這就好比我們從某家公司打算辭職時,通常要提前一個月或一周申請。然後公司會派一個人來接任我們的崗位,在這個期間,我們在理論上依舊在這個崗位上,而同時期來接任該崗位的人也算在這個崗位上。
所以在集團軍內部,可能出現一個軍官還未調走,但同時期又有新軍官在這個崗位上的情況。那麼在軍改前,就很可能出現集團軍內少將數量比正軍級以及副軍級職務多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集團軍裡面的少將就不止6個或7個了。
戰爭期間的軍銜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軍銜和職務的對應在和平年代才會穩定,在戰爭狀態下,軍銜和職務的授予情況會混亂很多。
少將級軍官雖然也算是高級軍官,但集團軍正、副軍級崗位可不算是戰略上的崗位,大多數時候都需要親臨一線,陣亡犧牲的可能性很大。
像這次的俄烏衝突,俄羅斯到現在已經陣亡了好幾個擁有將軍級軍銜的軍官。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下面的人就得頂上繼續指揮。如果職務的級別足夠高,那麼就可能出現低軍銜的軍官擔任高級別職務的情況。
比如說集團軍政治部主任,作為副軍級職務,如果他陣亡那通常都是由下面政治部副主任頂上。如果政治部副主任也陣亡犧牲,那就會讓現在擔任集團軍紀檢委書記之類職務的軍官接替。
政治部副主任為正師級軍官,軍銜是大校。在他犧牲後,頂上政治部主任這一職務的軍官,軍銜自然是每況愈下。
此時要是戰爭非常激烈,那國家就很可能沒時間為頂上來的軍官授銜,那麼到時候低等級軍銜的軍官,擔任高等級職務的情況就會很普遍。
為此很多國家還有“職務軍銜”的概念,也就是依據軍官職務為其授予臨時軍銜,到戰爭結束或某一場戰役後就取消。像美國,甚至是中華民國,均有職務軍銜制度。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濫發軍銜,就有職務軍銜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