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俄烏衝突所吸引,可東亞地區其實也頗為動蕩。
當地時間10月12日,俄羅斯外交部向日本駐俄大使館提出強烈抗議,原因是日本自衛隊10月10日在臨近俄羅斯的北海道訓練場和美國進行了聯合軍演,竟然還測試了“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
實際上,俄外交部的不滿在於這兩點。
一是北海道訓練場剛剛建立的時候,日本外務省曾承諾該地不會進行遠程多管火箭炮系統的測試,可如今,日方顯然是食言了。
二是獲准進入靶場的日本媒體為什麼要“挑事”?在這些日媒的報道中,無一不將本次美日聯合測試“海馬斯”一事,同所謂的“俄軍侵略烏克蘭”進行關聯。
難道,東京方面這是在替烏克蘭撐腰,美日都打算“參與”俄烏衝突,甚至不惜在俄遠東地區開闢“第二戰場”嗎?
鑒於此,俄外交部的措施十分嚴厲,直言此次軍演是對俄遠東地區安保發出的“挑戰”,俄方“堅持要求立刻停止”,莫斯科也已警告東京“俄為解除軍事威脅必將採取對等反擊措施”。
當然,正如俄總統普京所言:“抗議千次一萬次,也不如轟炸機的翅膀扇動一次。”
所以在10月13日,俄東部軍區新聞中心發布消息稱,太平洋艦隊的“棱堡”岸基導彈編組在千島群島馬圖阿島開展了水陸邊界防禦演練,快速發現並摧毀了“假想敵”。
這場演習有3個關鍵點。
第一,俄方將演習定性為“水陸邊界防禦演練”,那俄軍的防禦對象是誰?自然是正在舉行聯合軍演的美日。俄方將自己置於防禦方,指責起來自然理直氣壯,也是為了表明美日才是該為東亞局勢升溫負責的“黑手”。
第二,俄羅斯真的怕“海馬斯”嗎?誠然,該款火箭炮系統也許在烏克蘭戰場上給俄軍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遠不止於像網絡上傳得那麼神乎其神。
看看俄軍此次演習動用的“棱堡”,其射程遠超“海馬斯”,後者最多只能發射射程300公里的導彈,可“棱堡”卻能發射射程600公里的“縞瑪瑙”超音速導彈,是俄軍手中的“王牌武器”之一。
別忘了,“棱堡”於2021年12月被部署於馬圖阿島並開始戰鬥值勤,本就是俄方對美國將日本作為其“印太戰略橋頭堡”所做出的針對性舉措。
第三,俄方選擇在千島群島進行演習,當然是為了強化俄軍在俄日爭議領土“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的威懾力。畢竟,美日聯合軍演所在的訓練場就位於北海道,後者緊鄰俄日爭議領土。
有意思的是,此次聯合軍演被定性為“離島防衛作戰”,日本毫不遮掩奪回“北方四島”的野心,美國則一如既往地煽動局勢、挑動俄日對立。
正因如此,俄方才必須要對南千島全島的主權問題做出強硬宣誓,也必須讓美日明白:在俄方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之際,以為讓俄軍陷入“雙線作戰”就能拖垮俄羅斯的圖謀沒有實施的機會,也不會成功。
不過,美國為了攪亂作為亞太地緣“重心”——東亞的局勢,以達到為其印太戰略所服務的目的,可不只有激化俄日領土爭端這一條手段。
注意以下兩則信息。
1,烏克蘭駐日本大使館13日發布消息稱,由烏克蘭最高議會的5名議員所組成的代表團,將於本月15日訪問日本。
很顯然,在華盛頓方面的牽線搭橋之下,烏日關係正逐漸緊密。
前段時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烏總統澤連斯基通了電話,日方承諾加大對俄制裁和對烏援助力度。很快,基輔方面就“投桃報李”,承認“南千島群島是被俄佔領的日本領土”。
這一次,烏克蘭議員組團訪問日本,雖說多多少少有些“作秀”的成分,但肯定會和日方聊聊爭取重建資金的事情。總之,這種聯繫是美方樂見其成的,也有利於將日本綁上G7的“反俄戰車”。
2,韓國聯合參謀本部13日透露,韓軍10月5日參加韓美聯合導彈射擊演習時,曾發射了2枚地對地導彈——陸軍戰術彈道導彈(ATACMS),但其中1枚在飛行途中失聯。
當然了,“導彈失聯”對韓軍而言也不是新鮮事了,其於10月4日所發射的一枚“玄武-2C”彈道導彈就曾偏離預定軌道,落入了距離居民區僅700米的自家空軍基地,當時還引發了爆炸和火災。
之所以頻頻發射導彈,主要還是為了應對日趨緊張的半島局勢,而美國恰恰是激化本輪半島緊張的罪魁禍首。毫無疑問的是,倘若半島局勢惡化,俄方勢必會受到牽連,這也是華盛頓方面的算計。
種種跡象表明,局勢對俄羅斯而言並不樂觀,美國在烏克蘭之外的“小動作”層出不窮,這種攪動各地風云為美國霸權利益服務的手段是我們必須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