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龍飛船目前已經停產,但是儲備的龍飛船仍然夠NASA使用,接送宇航員往返天地之間,主要也是因為執行任務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以及載人飛船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
根據媒體報道北京時間10月6日0時,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與NASA合作再次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四名宇航員。
NASA自航天飛機退役之後一直都沒有自己的往返太空的“交通工具”,要想把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只能在俄羅斯的“聯盟號”載人飛船那裡買船票,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10年的時間,從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到2020年馬斯克的龍飛船正式投入運營。
一張“船票”價格不菲,最初大約是2000萬美元左右,到最後甚至達到六七千美元,當然這並不是美國不再乘坐“聯盟號”的根本原因,NASA主要還是因為不想再受制於人,否則出現一些不和諧的事情,自己的宇航員在太空中都接不回來。
尤其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美國下場一頓神操作,讓美俄之間的關係降至冰點。美國對俄展開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險些蔓延到太空領域。
對此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前負責人羅戈津曾公開發表俄方態度,如果所謂的制裁舉措影響到了兩國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國際空間站就會有掉下來的風險,畢竟這個重達400多噸的龐然大物並不從俄羅斯領空上飛過,如果真的墜落,在美國和歐洲都有可能。
NASA受到警告之後立刻發布聲明,稱此前的那些措施都不會影響到和俄羅斯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合作。
這個龐然大物是由16個國家共同合作設計建造,但主要的核心還是美國和俄羅斯,目前整個國際空間站也是分為美國軌道段和俄羅斯軌道段,並且國際空間站的飛行姿態和軌道調整等都需要俄羅斯來完成,簡單來說要想讓國際空間站正常運行,美國和俄羅斯相互都離不開,只能是合作。
當然,合作雙方就像是生物學上的一個理論“後代投資論”,對國際空間站的需求越小其實就越佔據主動權,美國是最希望國際空間站一直運行的,但是俄羅斯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要求。
其中一個比較關鍵的點便是中國空間站的橫空出世,一些國家如果在必須要使用空間站的時候,可以申請中國空間站的合作,但是唯獨美國例外,如果國際空間站退役了,他們要想使用空間站那就沒有辦法了,畢竟是自己頒布的條約自己要遵守,不與中國航天產生任何形式的合作。
美國不能,但其他國家都可以,因此說只有美國最依賴於國際空間站,除此之外美國的重返月球登陸火星計劃將受影響,因為很多關鍵技術都需要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
說到這個重返月球,美國也挺鬧心,執行任務的超級火箭一再推遲發射,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此次NASA送4名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按照計划進行正常的宇航員輪換,只不過4名宇航員2男2女並非都是NASA的宇航員,其中還包括了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以及俄羅斯唯一的女宇航員基金娜。
在龍飛船中有日本宇航員很正常,但是有俄羅斯宇航員就挺罕見的。
當然,這也是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回暖的一種體現,雙方宇航員只不過是互換交通工具,並不用相互支付船票。
9月21日帶着三名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聯盟22號”飛船就有一名美國宇航員魯比奧(Frank Rubio),而這一次龍飛船帶着一名俄羅斯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只不過是一種交換。
當然類似的交換座位飛行方式是NASA希望進行的,而對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也並沒救壞處,合作一拍即成!
國際空間站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太空合作項目,要維持這個項目需要不斷地投入資金,尤其是隨着國際空間站來到遲暮之年。俄羅斯希望可以儘快地從國際空間站抽身,到2024年退役是最好的。
但是NASA並不這樣認為,他們希望讓國際空間站一直運行到2031年在退役,目前這就是主要的矛盾點之一,目標不一致自然就有分歧,在這個博弈中自然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佔有主動權。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