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時期,人民武裝的將領因為作戰思想不同,對戰役的理解存在相異的情況,因此會鬧出一些小摩擦,例如粟裕大將與宋時輪上將。他們在華野共事的時候,常有爭執,甚至一度鬧到了毛爺爺那邊,但這並不意味着這兩人關係不和諧,事實上,宋時輪在粟裕受到錯誤處分之後,還一直在為他鳴冤,本期我們就來講述這對革命同志之間的秘聞。
故事要從1946年講起,當時黨中央為了提高人民武裝的作戰效率,強化指揮體系,將八路軍、新四軍及一些地方部隊整合為野戰軍。例如以江蘇、安徽為核心活動區域的華中野戰軍,以齊魯為根據地的山東野戰軍,其指揮官分別是粟裕與陳老總,彼時的宋時輪在山野任參謀長,他聽聞過粟裕的大名,但兩人未曾有較深的交集。
直到1947年初,黨中央命陳老總部與粟裕部合併為華東野戰軍,以貫徹落實“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宋、粟兩人方才成為一個部隊的戰友,粟裕任副司令員,後來升任代司令員,而宋時輪則離開指揮系統,前往一線部隊10縱任職。
10縱的戰鬥力比較一般,不如1、4縱等兄弟部隊強悍,因此在萊蕪、漣水等戰役中,總是被派到主戰場外圍打阻擊,傷亡大不說,功勞還少,頗有些出力撈不着肉吃的意思。宋時輪自然對此很不滿,華野準備打濟南的時候,他主動站出來請纓打主攻,但被粟裕駁回。宋時輪越想越氣,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最後還拍了桌子。
毛爺爺聽聞此事後,認為宋時輪有不尊重上級的嫌疑,所以決定暫停他的職務以儆效尤。關鍵時刻,是粟裕站了出來,他主動給毛爺爺發報,表示討論作戰部署的時候有摩擦是常見現象,而且宋時輪也已經知錯了,濟南戰役一觸即發,臨陣換將會影響軍心,於戰事不利,因此請求毛爺爺收回成命。
後來,宋時輪在濟南戰役中發揮出色,淮海戰役時,他又率部打贏了艱難的徐東阻擊戰,最終算是功過相抵,毛爺爺也沒有再追究此前的抗命事件。其實,這並非是粟裕第一次保宋時輪了,早在1947年中旬,10縱為了掩護中野轉移,主動向魯西南進發,意圖牽制國民黨軍84師和第5軍。作戰中,宋時輪誤判了敵情,致使部隊陷入險境,危急時刻,華野參謀長陳士渠和宋時輪共同決定讓10縱北渡黃河,以擺脫敵人的追擊。此舉與黨中央的既定戰略相違背,毛爺爺非常不高興,準備給宋時輪一個大處分。粟裕得知此事後,出面給宋時輪解圍,將他留在一線繼續擔任指戰員。
時間來到建國後,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包括宋時輪在內的數十位將領在60年代受到了衝擊,當時粟裕已經因為1958年的“教條主義”事件而被停職,暫時離開軍隊序列,但他聽聞老部下有難,還是想盡辦法施以援手,在各方之間極力斡旋,最終幫助宋時輪逃過一劫。
儘管宋、粟之間有過不少摩擦,但粟裕均沒有放在心上,先後三次救宋時輪於囹圄之中,這份情誼令宋時輪感動不已,他由此放下了心結,主動和粟裕改善關係,兩人在晚年成為摯友,一起走過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1984年老上級去世後,宋時輪悲痛不已,當場泣下熱淚。當他知悉粟裕還未從1958年的事件中獲得平反的時候,自願扛起申訴的大旗,四處奔走呼號,力主給粟裕正名。但由於此案牽涉複雜,想要理清比較困難,所以黨中央並沒有第一時間回應宋時輪。
宋時輪並未輕言放棄,此後只要一有機會,他就通過各種渠道為粟裕發聲。1987年的一次高幹會議上,他甚至當眾表示黨中央應當為粟裕平反,恢複名譽和生前職務。終於,在1994年,黨中央調查清楚了1958年事件的原委,證明粟裕是受了委屈的,還了他一個清名。但宋時輪看不到這一切了,他已經在1991年因病去世,享年84歲。
粟裕將軍是一個純粹的革命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黨和人民,從未有半分私心。他與宋時輪之間的小糾葛,說白了也只是公事上的意見相左,他自始至終都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因此非但未對宋時輪有意見,反而在宋落難的時候,還數次主動伸出援手為其解圍,如此寬廣的胸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