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部分動員,徵兵30萬用來加強俄羅斯軍事實力的新聞,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各國觀察者們出於不同的立場和認知,對此做出了不同的解讀。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根據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數據,從今年2月以來,俄羅斯在整個特別軍事行動中傷亡的軍人,總共不到6000,就算按照烏克蘭方面的統計,俄羅斯傷亡人數是幾萬人,但卻一口氣徵召30萬人入伍,莫斯科為何會如此大動干戈呢?
可能有人會說,隨着烏克蘭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反攻,俄烏戰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戰爭規模擴大化不可避免,所謂的“軍事行動”演變成全面戰爭的風險,正在迅速增加,俄羅斯為了應對這種變化,開啟大規模的徵兵,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肯定不是俄羅斯如此大規模徵兵的全部原因,道理很簡單,俄烏戰爭打了半年多,俄羅斯軍隊固然有一些戰鬥減員,烏克蘭軍隊減員肯定更嚴重。現在大家是殘血對殘血,俄羅斯損失甚至更小一點,此前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失利,與其說是兵力不足,不如說是戰略失誤。
直白一點來說,俄羅斯軍隊被烏克蘭給騙了,他們以為烏克蘭反攻的方向會是南部的赫爾松,結果人家從哈爾科夫地區反攻,打了俄羅斯一個措手不及。
再者,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烏克蘭反攻已經開始,俄羅斯現在才開始徵兵,等到這些新兵能上戰場,至少得幾個月,想要用眼下征的兵,去應對烏克蘭反攻,顯然有點來不及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明知道來不及,普京總統為何還要如此大動干戈的徵兵呢?而且還是30萬?這個問題其實得從俄羅斯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去理解。
首先,站在俄羅斯自己的角度上,眼下俄軍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還不是兵力不足的問題,而是軍隊士氣下降。一來俄羅斯一直堅持把這場戰爭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限制住了自己的手腳,導致能夠投入戰場的只有20萬合同兵。
仗打了半年多,這支軍隊基本上沒有休整過。兵法上說久戰必疲,在烏東地區堅持作戰的俄軍官兵早就疲憊了。更讓他們感到失望的是,看不到可以休整的時間點。
道理是明擺着的,如果俄羅斯一直將戰爭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那麼可動用的兵力就是這20萬人,不管再怎麼換防,都得他們一直打下去。
這麼一支看不到休戰希望的軍隊,能堅持半年多,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因此,普京和俄羅斯國防部現在最迫切的任務,不是把新徵召的部隊投入戰場,而是給已經在戰場的俄軍官兵以希望。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普京為何要支持烏東四地區“公投入俄”,同時一口氣徵召30萬新兵入伍了。原因很簡單,這麼大規模的徵兵,以及給這些義務兵投入戰鬥的“身份”,就是為了告訴那些還在戰場堅持的俄軍,只要他們撐到這波新兵形成戰鬥力,就可以全部休整了。
這對於俄軍士氣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其次,從俄羅斯國外的角度來看。自9月初烏克蘭發動大規模反擊以來,俄羅斯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失利,讓西方國家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又奢望烏克蘭贏得戰爭了。
這個時候,俄羅斯必須要用一個動作來摧毀西方國家的這種希望,逼他們走向談判桌。可能用的辦法,無外乎兩個,第一在戰場層面贏得一次酣暢淋漓的大勝,抵消烏克蘭反攻哈爾科夫地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這個手段目前來看,想要實現比較困難,而且一旦做不好,就會成負面例子,俄羅斯不敢冒這個險。
第二個手段,就是通過大規模的動員,表現俄羅斯戰鬥到底的國家意志。俄烏雙方國力上的差距是明擺着的,烏克蘭能勝利的唯一希望,就在俄羅斯不願意為這場戰爭投入全部國力,否則就算有歐美支持,烏克蘭肯定也打不贏,這一點西方一清二楚。
現在普京宣布俄羅斯部分動員,直接徵兵30萬,無疑就是向西方傳達,俄羅斯為了打贏這場戰爭,肯投入更多力量。
這個意志傳達出來,西方就得考慮,繼續支持俄烏打下去,逼得俄羅斯全面動員,變成國戰以後,他們如何收場,相對應的,支持烏克蘭打贏俄羅斯的希望,自然也就破滅了。事實上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印證,德國,法國最近幾天,又開始在援助烏克蘭的問題上打太極拳。
綜上所述,俄軍此次徵兵30萬,固然有升級戰爭規模的意味在其中,但最直接的因素,其實還是為了利用這次徵兵,提振俄軍士氣,向歐美施壓,而不是真的打算要與烏克蘭打國戰,甚至跟北約打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