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河南新縣的許家窪東頭的半山坡上,有一座開國上將的墓葬,在開國的將軍元帥里,這座墓葬極為特殊,因為埋在這裡的許世友將軍並非火葬,而是土葬的。
1985年,許世友將軍於南京逝世,鄧小平對於許世友的葬禮給出了三條要求:
- 不開追悼會
- 不登報宣傳
- 不立墓碑
但奇怪的是,如今我們再去許世友將軍墓的時候,依然能看到一個記錄許世友名字的大理石碑,根據介紹這座石碑是許世友將軍去世一年後立下的。
那到底是為什麼許世友將軍在全體將帥都選擇了火葬的時候,卻不願遵從提議,毅然選擇了土葬呢?而他墳前的這個石碑,最終又是誰做主最終立下的呢?
許世友將軍墓
少林學武
許世友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縣,他從小調皮搗蛋,經常惹母親生氣。
但母親一直對許世友有很強的包容與耐心,這也讓許世友對母親十分依戀。
許家家庭非常貧苦,只是最普通最底層的農戶,家中一共有7個孩子,許世友排行老三。
在許世友8歲的時候,他村裡路過了一個遊方僧人,那時候的農民們雖然很少有專門信佛的,但由於地處河南,大家也或多或少都對僧人帶些好感。
許世友
許世友和一眾小夥伴們自然也對僧人有幾分了解,再加上這僧人拳腳功夫不凡,只拿自己頭上的斗笠一揮,就把許世友和小夥伴們給掃的坐在地上,孩子們自然對這個神秘的僧人極為好奇。
在他們的纏問下,僧人告訴孩子們,自己出身少林寺,本也是貧苦人家的小孩,當年自己去少林寺也是因為少林寺給小和尚們提供吃住。
僧人描繪的少林寺生活,讓許世友非常心動,尤其是聽說少林寺能吃飽飯,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少林寺
他連忙拽住僧人,希望對方能帶他去少林寺學武。
僧人對這孩子積極的態度也有些驚訝,但他是僧人又不是土匪,總不能擄了許世友直接走人。於是他跟着許世友來到許家,詢問許家夫婦的意見,看樂不樂意送孩子去少林。
許母是個老實的庄稼人,她關心的問題不多,但都非常實際。
“孩子去少林學武是不是就得當個和尚?”
僧人笑着搖頭:“剃度出家要看緣法,學武不一定就是要當和尚。”
“那我兒可能在廟裡吃飽?”
僧人認真地點點頭:“可以,雜糧吃得飽。”
“我兒可能認字。”
僧人再點頭:“可以,不過是認佛經。”
這三個問題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許母也沒有再多猶豫,點頭讓僧人把兒子帶走。
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還不一定能養得活,現在送到少林去,能學武術、能吃飽飯還能識字,自然是個好事。
許世友教導武術
就這樣,8歲的許世友跟着這位僧人一路行到了少林,開始了自己長達八年的學武生涯。也正是這八年來的生活,讓許世友從小就體魄強健,為人剛勇,為之後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個好基礎。
其實當年的許世友將軍已經剃了度,但最終還是離開了少林寺,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許世友將軍的母親。
在許世友學武的第八年,他的妹妹來到了少林寺看他,妹妹偷偷告訴他,母親最近病重的厲害,很有可能熬不過去了,這讓八年都沒見過母親的許世友心中一下焦慮起來。
少林武僧
本來許世友打算請幾天假的,但少林寺有少林寺的規矩,這麼多年沒有已經剃度了的僧人就這樣直接回去的,於是廟裡的師父拒絕了他的請假,給他給了另一條路:打出去。
這是少林寺傳承已久的規矩,這些武僧們想要離寺,就要扛得住寺里其他僧人的圍攻,一路打出門去,方可脫離少林。
眼見母親那邊情況危急,許世友二話沒說就選了這條路子,而師兄弟們也一點不含糊,聽說他選了打出寺去,刀槍棍棒、拳腳功夫紛紛拿出來招呼他。
就連寺里的師父們,也出手不留情面,全寺百來個武僧對着許世友出手,許世友只能儘可能邊打邊退,往寺門口跑去。
好在許世友這八年來的勤學苦練沒有白費,他頂着壓力,身上挨了無數棍棒,這才險而又險的從寺里出來。寺里的師父對許世友非常滿意,他把這個徒弟送到門口,摸了摸許世友的光頭,拿出八塊大洋叫他下山去了。
就這樣,許世友脫離了養育自己八年的少林寺,回到了家鄉。並在母親身邊悉心照料,直到母親脫離危險。
但這個時候的中國,鄉下的實際掌管者都是那些鄉紳地主,他們對農戶頗多壓榨,還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許世友學武多年,又正值青春年少,對於家鄉的地主特別看不起,在一次與地主家兒子的爭吵中,他一腳踹到了對方的心窩上,把人一下踢死了。
不得已,許世友只能選擇離開家鄉去參軍,以保全自己一家老小,也就是因為這個意外,才造就了日後名震戰場的許世友。
許世友與妻子
革命初始
開始,初出茅廬的許世友隨大流加入了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那時候才十多歲的他根本對於“革命”這種東西沒有太多概念。
自己的家鄉也還沒有受到太多的日軍干擾,所以他參軍的目的十分單純,一個是吃飽,另一個是出人頭地。
也許是因為他習武多年,所以在戰場上打仗的許世友,突出的就是一個“敢”字,他能冒着槍林彈雨往前直衝,又有一身好武藝,誰瞧見這麼個人不怕?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很快就從一個普通的小兵升任連長,完成了自己出人頭地的想法。
此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許世友也因此接觸到了許許多多的我黨戰士,這讓年輕的他第一次陷入了思考:自己參加國民革命軍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這幾年來的軍旅生涯,讓許世友看到了自己目前所處的軍隊對平民的態度:壓榨。
那些與自己的家人一般的農戶們,在國民黨的軍隊到來之時,臉上看不到任何高興,能看到的是更深的痛苦與麻木。
這讓許世友不由得想起遠在家鄉的父母家人,如果有這樣一支軍隊來到自己的家鄉,這樣對待自己的親人,自己能忍受嗎?
答案自然是不能。
許世友猛然意識到,國民黨為民眾帶不來希望,他們和那些鄉紳、土地主沒有區別,他們只是一群看不到人間疾苦高高在上的軍閥。
而只有共產黨根植於百姓,萬事都為普通百姓着想,才能為百姓帶來希望和未來。
在這樣的思考下,1926年他選擇加入了中國共青團,一年後,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我黨的一員,開啟了他幾十年的革命生涯。
加入了共產黨後的許世友,雖然已經從一個只想着吃飽飯的毛頭小子成長成為一名革命戰士,但他直接衝動的性格可是一點都沒有改變。
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一直極為勇猛。在紅軍任職得這麼多年裡,他曾經7次參加敢死隊,即使已經升任軍長,成為一軍統帥,也敢參加敢死隊沖在第一線。
這可是紅軍中的獨一份,在他身邊的戰士的回憶里,許世友曾多次用刀砍殺敵人,一場戰鬥下來,他光是用刀就能殺掉十多位敵人,端的是十分勇猛。
而且許世友將軍極為好酒,就算是要開打了,他都得要喝上幾口才會上戰場,外人看起來,他總是更像江湖草莽而非紅軍軍長。
也正是因為他這樣衝動的性格,讓許世友在工作當中遭遇了不少非議。
許世友與毛澤東
但好在,作為紅軍領袖的毛主席對於許世友非常看重,他覺得許世友雖然有時候腦子一根筋,但為人忠誠,說話很直但沒有壞心,是個可以重用的人。
而許世友也的的確確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待,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做出了許多貢獻。
兩個人的關係亦師亦友,一直到戰爭結束都保持得很好。
許世友雖然性子直,但對於毛主席的話他都能聽得進去。
在一次飯局上,毛主席開玩笑地叫許世友把自己名字中的“仕”字改成“世”字,說這樣才能夠着眼於世界,而不是單純的做官出人頭地。
誰也沒想到,就是毛主席這句戲言,讓許世友上了心,沒過多久他就真的將自己的名字從“許仕友”改成了“許世友”,這件事也成了毛主席與許世友將軍之間的美談。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也依然對毛主席帶有極大的尊敬和愛戴。
從不看書的他,在毛主席的影響和建議下,甚至拿起了自己當初最不喜歡的《紅樓夢》來細細研讀,並且極為認真地按照毛主席的建議,讀了五次以上。
在他的一生里,一共收集了幾百枚毛主席頭像的勳章珍藏,這些勳章最後被留在了他的故居里,拼成了一副中國地圖!
許世友將軍收集的毛主席勳章
許世友對於毛主席的情誼之深厚,實屬旁人能及,但就是如此信任毛主席的他,卻在1956年再一次拒絕了毛主席的提議,而之所以如此選擇,全都是為了他的母親。
忠孝兩難全
1956年的北京中南海,一份關於火葬的《倡議書》被交到了各大領導人手上。在這份倡議書里,毛主席提議推廣火葬,從我黨上層的開始。
大家也都對此事非常支持,紛紛選擇了簽字,但有一位將軍最終選擇了拒絕,這個人正是許世友。
而許世友不願意簽下這份《倡議書》的原因很簡單,他希望自己土葬,與母親葬在一起。
許世友將軍一直對於母親心懷愧疚,從開始革命之後,他回家的次數就少得可憐,從1932年的那次回家後,整整20年時光里,許世友都沒有再見到母親一面。
直到1952年,他才請了幾天假回家見見母親。
回到家中的許世友,在家門口瞧見了一個身形佝僂,穿着破舊的老太太,老太太身上還背着一大捆柴火,走得很是艱難。
許世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跪着抱住了母親,老人也認出了自己的兒子,一邊親親拍打的兒子的後背,一邊淚流滿面。
許世友為母親卸下肩上的柴火,走進家裡後,又與母親抱頭痛哭了許久,才漸漸地平靜下來。
他瞧着母親露出腳趾的棉鞋,再看看母親亂糟糟的、枯槁的頭髮,心裡十分悲痛,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的養育之恩,這麼多年了都沒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沒能在母親身邊盡孝。
而許母也看出了兒子這麼多年的不容易,她還如同以前一樣給兒子燒水,給兒子做飯吃,希望兒子這次回來能高高興興地離開。
從這次見面之後,許世友又是整整五年沒能回一趟家。
他本有心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來照顧,但奈何母親年歲已高,舟車勞頓不方便,再加上許母自己也不願意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家,最終這件事情就沒成。
1957年,許世友得空再次回家一趟,母親此時已經78歲高齡,身體狀態不是很好。看到兒子回來看她,她心中也十分高興,但想到自己的身體與年齡,又落下淚來。
“兒啊,我今年78啦,咱母子倆以後是見一面少一面啦。”
母親的話讓許世友心中也十分難過,但此時的他是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責任很重,工作壓力極大。這次能回家一趟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平日里根本無暇回來。
思及於此,許世友也抱着母親流起淚來,他知道或許以後就很難再見到母親了。
許世友的母親
兩年後,許母病逝,沒來得及送母親最後一程的許世友將軍跪在母親墳前痛哭,他心中一直覺得自己不孝,但自古忠孝兩難全,為了新中國,為了更多的黎明百姓,他沒得選擇。
也是這個時候,許世友將軍下定決心,自己活着的時候為國家盡忠,那麼死了就要同母親葬在一起,為母親盡孝。
對母親的眷戀和愛,未能盡孝的悔恨,才是許世友將軍最終選擇了拒絕在毛主席提出的《火葬倡議書》上簽字的原因。
大家在知道了許世友的想法後,也都紛紛表示了對他的理解,他也成為了新中國的將領中唯一一個沒有火化,最終土葬的人。
群眾為立碑
1985年元旦剛過,80歲高齡的許世友將軍寫信給中央,再次要求自己死后土葬。此事大家都不敢做主,在多次討論里都沒有出個結果,所以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而此時的許世友將軍已經重病,很多時候整個人都不清醒,只要清醒了他就會問中央是否同意自己土葬,但很久都沒有迴音。
直到同年10月26日,王震才來到了南京軍區,向許世友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
“許世友在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簽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也就是說許世友的這件事僅此一例,不能再有了。
許世友與鄧小平
而等到了中央首肯的許世友將軍,僅僅五天後,就再也支撐不住,最終在南京病逝。
許世友病逝後,中央按照他的心愿為他打造了一副棺木,將他運送到了河南新縣,他的家鄉安葬,而他的墳塋位置,就選在了他父母的旁邊。
對於許世友將軍的葬禮,鄧公要求不搞追悼會、不立墓碑、不登報宣傳。
第一條已經是開國將帥們的傳統,而後面兩條則是不願意將許世友將軍土葬一事宣傳得太廣,畢竟此事是個特例,中央不會再批准這樣的要求了,因此中央不能做相關表態,讓人誤會。
許世友一家
在許世友將軍去世後的一年裡,許多人民群眾慕名來到許世友將軍墓參觀、祭拜。大家瞧着墓前沒有石碑,心裡覺得過於樸素,也看起來太過凄慘了,並將這個想法進行了上報。
因為群眾的意願和想法,最終打動了中央,在王震的主持下,1986年許世友將軍的墓前立下了一塊石碑。
而碑上沒有記錄他的生平,也沒有記錄他的功績,只是簡簡單單地寫下了七個大字:許世友同志之墓。
這位為了革命奉獻一生的大將軍,最後還是回到了家鄉,回到了自己最眷戀的母親身旁,在死後永遠地陪伴着母親,彌補他一生中未能盡孝的遺憾。
也正是我們擁有許許多多如同許世友將軍這樣為國犧牲,放棄自己生活與家庭的戰士們,才鑄就了屬於共產黨的偉大勝利,創造了屬於全中國人的美好未來。
讓我們為許世友將軍,為這些堅定不移的革命戰士們致敬!
對於許世友將軍最終選擇土葬陪伴父母的做法,大家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