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內外兼修重鍊氣,沒有內功支持不能稱之為上乘功夫

著名武術家馬禮堂說得好:“我肯定,沒有氣功修養的武術家,決不是上乘之選。練武術忽略了氣功,到老一定會出毛病,武術也不可能達到上乘功夫。”

歷代的武術名家都很注重內外兼修,特別是對氣的鍛煉尤為重視。他們把練氣、養氣,集氣作為練武的基礎,把能夠運氣發氣用於點穴、技擊作為武術的上乘功夫。

武術中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沉丹田”、“內外合一,以氣催力”的內外兼修運使之法。無論各家各派,都有對練氣、養氣、集氣、運氣、發氣的記述和要求。比如大家熟悉的長拳八法中,其“精神、氣、力、功”就是指精神、意識、呼吸、內勁的鍛煉要求。其中包括對氣的運用(提、托、驟、沉等法)。而"手、眼、身法、步”就是指對外部形體的鍛煉。南拳練習中也有“內練心神、意、氣力,外練手、眼、腰、身、馬(腿)”的要求,特別是發力比較明顯的動作,都必須有呼氣和發音來配合完成,所以,在南拳練習中也很重視對氣的鍛煉和運用。又如在馳名中外的少林武術練功步驟中,對初習武者,就要求先以站樁練氣為基礎,特別注重對氣的鍛煉,被稱為“內壯集氣”階段。在《少林宗法闡微》中對站樁練氣有詳盡的記述:“至於運使之法,以馬步為先,又名站步或站樁。苟能於馬步練得好,則氣貫丹田,強若不倒翁”;“呼吸:肺為氣之府,氣乃力之君”,“忌呼吸時胡思亂想一如果思想散馳,氣必凝結障害。久之則成氣痞之病”不難看出,這裡介紹的和現代站樁氣功中的意識、呼吸、姿式是相同的,從而也可看出在少林武術練功步驟中,不但重視練氣,而且還有專門練氣的動作。怪不得少林武術絕技驚人,在歷史上很有影響,這與他們特別重視內外兼修有關。


另外,在太極拳中不但注重練意,也特別注重練氣。 在練習時要求“意到身隨”,並與呼吸要緊密配合,講究“以意調息”“以意導氣”,並且有專門配合練氣的方法和具體動作,比如大家熟悉的“調息法”、"迎氣法”“迎氣出聲之法”、“氣沉丹田法”、“丹田內轉法”等。在利用呼吸練氣的方法上,也與現在醫療氣功中的開合升降形式基本類似。拳諺還講究“以意運氣”、“以心行氣”“氣沉丹田”。氣與力的關係是“有氣才有力,氣到力自到。”所以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在重視練氣、養氣、運氣的同時,也特別重視"意、氣、力”的合一。

形意拳的鍛煉過程中,對內外兼修也很注重。特別是對意、氣、力的結合運用尤為重視,要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髖合,肘與膝合,足與手合。從各派技術練習要求和實踐看,精神、意識和氣與練武術具有密切的關係。同時可說明內外兼修在武術中具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又都把內外兼修作為鍛煉的基礎要素,在這個基礎上,又都特別重視和強調氣的重要作用。

在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武術家,象郭雲深、劉奇蘭、董海川、王子平等也都有內功修養,都是練武兼練氣,並且有的還以硬氣功著稱,著名的武術家馬禮堂說得好:“我肯定,沒有氣功修養的武術家,決不是上乘之選。練武術忽略了氣功,到老一定會出毛病,武術也不可能達到上乘功夫。”著名的太極拳家沈壽也曾說過:“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始終之則”,拳諺說:“在外為拳,在內為氣”,又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都充分說明了氣功在拳術中的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歷代的武術家,不但注重練武,也很注重氣功的鍛煉,而且特別重視與武術結合運用,其實,練武與練氣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鍛煉中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所以練武術的同時,也應重視對氣的鍛煉;做到內外兼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內強外壯。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賬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氣功、樁功、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歡迎評論。歡迎關注本賬號!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