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少林易筋經行功法解析二

五、五至八月行功法

  【秘譜】

  功逾百日,心下兩旁至肋之梢,已用石袋打,而且揉矣。此處乃骨縫之交,內壯、外壯於此分界。

  即於此時,不向外引,則其積氣,向骨縫中行矣。氣循打處,逐路而行,則自心口,打至於頸;又自肋梢,打至於肩。周而復始,不可倒行。

  日行三次,其則六香,勿得間斷。如是百日,則氣充滿前懷,任脈充滿矣。

  【解析】

  功逾百日,就是功夫修鍊了100天以上,4個月是120天,到了這個時候,心口下的兩旁與肋骨交接的自上到下整個部位,已經過石袋扑打和揉功操練。這些部位乃骨縫的交界處,內壯與外壯的功夫也以練法變化在此交界。

  此時不要導引向外,那麼所積之氣就會向骨縫中行。氣是根據打的路線運行,所以應自心口、循中線打至脖頸處,再由此中心點分別沿肋梢打至肩。

  一遍過後,再重來一遍,周而復始,不可倒打。每天3次,每次2小時,不得間斷。如此再行百餘日(4個月左右),則氣充滿前懷,任脈氣暢,功夫已有一半成功(按通常所指的任督二脈修鍊為準分的)了。

  六、九至十二月行功法

  【秘譜】

  功至二百日,前懷氣滿,任脈充盛,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

  從前之氣,已上肩頸。今自肩頸,照前打法,兼用揉法,上行至枕,中至夾背,下至尾閭,處處打之。周而復始,不可倒行。

  脊旁軟處,以掌揉之;或用槌杵,隨便搗打。

  日准六香,共行三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揉打周遍,用手遍搓。

  如此百日,氣滿齊,後能無病,督脈充滿。

  凡打一次,用手遍搓,令其均潤,無滯無礙。

  【解析】

  當行功過200天以後,前懷氣滿充盈,任脈通暢,這就要運功於後脊,以充督脈。以前的揉打到達肩頸,現在就自肩頸仍用前面的打法,併兼用揉法,繞至腦後,從枕部開始,沿脊椎下夾脊,直至尾閭,挨次扑打。打下去一遍,再從頭來,不許由下向上倒打。中線脊椎的打法一定要從上往下,而不能倒打。但脊椎之處的軟陷部位則可以隨便搗打。

  背後的打法重在貫通督脈。每天也按早、中、晚3次進行,每次2~3小時。每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打完一遍後,就要用手搓一遍,如此再行100天,氣滿脊椎後,督脈即通暢,百病盡消。這裡要記住和掌握的要領是,每打完一遍必用手搓揉一遍,令其肌肉、皮膚、血脈勻潤,而無氣滯血淤等不良後果。

  七、行功輕重法

  【秘譜】

  初行功時,以輕為主。尤宜童子,其力平也。

  一月之後,其氣漸堅,須用有力者,漸漸加重,乃是合宜。切勿太重,或致動火;切勿游移,或致傷皮。慎之!慎之!

  【解析】

  前四月的行功,必須遵循由輕至重漸次加力的方法。尤其是第一月更要以輕為主,最好請10餘歲的兒童作為助手來揉摩,因為兒童力氣平和。注意,沒有條件者,自己練習即可。

  一個月之後,內氣漸充而堅實盈滿,這時則可用稍大力量,漸次加重,方為合宜。但切勿太重,太重容易動火。火即神意,練功中神意亂動,被叫做走火。通常鍛煉內功外壯的功法中,均有一勢瀉火功法,其目的是不使全身氣血淤滯、皮膚肌肉僵硬,暢和經絡。

  用木槌搗揉時,切勿使木槌在皮膚上游移摩擦,應當直上直下,否則容易傷損皮膚。這一點,練習者千萬注意,謹慎行事!

  八、行功淺深法

  【秘譜】

  初行功用揉,取其淺也。此漸加力,是因氣堅,而增其重,仍是淺也。次功用搗,取其深也。再次用之打,打外屬淺,搗內屬深。內外皆堅,方有得。

  【解析】

  開始行功用揉法,是取皮膚上下取淺。漸漸加力,是因為內氣逐步充實,可以承受,雖力稍重,仍是取淺。然後用搗,方算得深入。以後再用打。打雖然屬淺,但它有震動力,可以震動到皮膚深層。輕重漸進,揉、搗、打合用,使中宮由外到內逐步堅實,才算達到行功的目的。


少林易筋經

傳統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