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突然發出警告,中美將有一場“驚濤駭浪”,80年來前所未有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日前講了一番話,那可是一針見血,他警告說,中美關係要是還沒好轉,世界將會面臨二戰後從未見過的局面,甚至還可能被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新加坡國務資政,前總理李顯龍本周一出席一場論壇活動

他的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而是對當下國際局勢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理解,2025年,中美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李顯龍呼籲新加坡和東盟國家“系好安全帶”,更加堅定地擁抱開放

中美這兩個大國,一個是現存的超級大國,一個是正在崛起的全球大國,近年來,兩國關係摩擦不斷,對抗加劇。

在特朗普上台的時候,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想在經濟上壓制中國,而拜登政府,雖然在政策上有着一定的調整,把重點放在了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但貿易戰的火苗並沒有被熄滅,反而越燒越旺。

除了貿易和科技,兩國在政治上的博弈也是日益加劇,南海問題、台灣問題都是中美兩國之間高度敏感的區域。

近些年,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頻繁對台灣出售軍火,中國則是划出紅線,表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

可美國非但沒有害怕,還在外交上試圖聯合盟友建立對中國的包圍圈,相反中國則是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友好合作,努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兩國的較量讓這國際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動蕩。

而新加坡在中美之間就像是走鋼絲,巧妙的運行着平衡外交,試圖在兩個大國之間尋找一條生存之道,要知道,新加坡的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是全球重要的貿易樞紐。

長期以來,新加坡既與美國保持密切的國防和安全合作,又與中國保持緊密的經貿聯繫,這種“對沖”策略,也讓新加坡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2022年8月竄台前,就曾先去了一趟新加坡

但隨着中美對抗加劇,新加坡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要面對美國的選邊站壓力,又要承受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經濟衝擊。

在李顯龍的講話中,回顧了全球貿易發展的歷史,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國際貿易的增速一直高於全球GDP的增長,但是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進程放緩,貿易增速與GDP增速基本持平。

而如今,世界可能站在另外一個拐點,有極大可能貿易增速會低於GDP增速,貿易佔據了全球GDP的比例也將下降。

這一趨勢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許多國家將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對依賴貿易的新加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新加坡一方面重申開放政策,努力鞏固自身區域樞紐地位,另一方面也加強與美國的合作,希望以此降低風險。

但是正如李顯龍所說,“世界無法避免前方的動蕩”,新加坡的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李顯龍的警告不僅僅是給新加坡的,也是給全世界的,如今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不僅影響着兩國自身,也是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且李顯龍多次表示,新加坡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不是軟弱,而是根據當下國際形勢做出的考慮,畢竟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任何明顯的偏向都可能招到另一方的反彈,對新加坡的生存和發展不利。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也曾公開表示過,新加坡與美國聯繫密切,相信未來兩國可以繼續加強這種聯繫,但同時他也希望中美兩國能夠負責任的管理競爭,不要強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

其實事實上,真正發生變化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中國從來沒有強迫過任何國家選邊站隊,而且也不搞陣營對抗。

相反,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越來越強硬,總是想用各種手段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的這些行為才是導致地區緊張的重要原因,當然從李顯龍的警告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變相的提醒美國,希望美國能夠認清現實。

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了,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那些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手段終究只會是徒勞。

美國應該放棄他們主張的霸權思維,應該尊重中國的發展權利,積極通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而不是通過對抗來製造緊張局勢。

但還是要注意,雖然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但也需要保持冷靜和剋制,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中國需要加強與美國的溝通和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減少誤解和誤判。

同時,中國也需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通過合作而不是對抗,中國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說白了,從李顯龍的話語中,無疑是不想看到未來有什麼太大的變動,希望能夠維持現狀,而且他還敏銳地看到了全球貿易格局的轉變、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以及全球性挑戰的嚴峻性。

文章信源

財經頭條2025年03月25日:李顯龍突然發出警告,中美將有一場“驚濤駭浪”,80年來前所未有

新京報2024年05月15日:新加坡第四任總理黃循財就職,發表演講稱希望中美關係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