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馬來西亞拒絕選邊站說明了什麼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近日批評美國等西方國家強迫他國選邊站,強調美西方不應阻礙馬來西亞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對美西方說“不”,展現的不光是安瓦爾的政治遠見,更指向了一種更為廣泛的全球趨勢: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認清美西方靠販賣“安全焦慮”搞陣營對抗以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而隨美西方起舞只會錯失與中國合作共贏的發展機遇。

2024年1月28日,在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大廈,演員們在舞台上表演。為慶祝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馬中友好之夜”暨2024馬來西亞中國青少年藝術節開幕式28日晚在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大廈舉辦。新華社記者 程一恆 攝

安瓦爾4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出席2024年東盟-澳大利亞特別峰會時指出,西方國家存在“恐華症”,馬來西亞和中國之間沒有問題,西方國家不應阻礙馬來西亞與其重要鄰國中國發展友好關係。事實上,安瓦爾此前已在多個場合批評美西方煽動“恐華情緒”,認為大國競爭壓縮了馬來西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安瓦爾2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為什麼我一定要和一個利益集團綁在一起?我不認同這種對中國的強烈偏見,這種‘中國恐懼症’。”

安瓦爾拒絕選邊站,是立足於馬來西亞自身發展作出的理性務實選擇。中馬多年來務實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馬來西亞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建國家之一,也是共建“一帶一路”早期收穫最豐碩的國家之一。2017年,馬來西亞首次將“一帶一路”倡議寫入其年度經濟報告,並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為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2009年至今,中國連續15年保持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而馬來西亞則是中國在東盟框架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馬中關丹產業園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馬來西亞金新鐵路……一個個惠及兩國人民的項目落地開花,不斷夯實兩國合作基礎。近年來,馬來西亞政府推行“昌明大馬”理念,提出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等多項振興經濟措施,探索未來發展之路。中國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位居全球領先水平,與中國深化合作無疑將為馬來西亞發展轉型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支持和發展機遇。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合作共贏始終是兩國關係的發展主線。

從更深層次看,安瓦爾的立場也代表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展貢獻和發展道路的真切認同。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中國是機遇不是威脅,這一認知在國際社會獲得廣泛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析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出就會增加約0.3%。《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以來,中國作為重要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對RCEP貢獻良多,為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信心,也為充滿衝突、問題和挑戰的世界經濟帶來了發展契機。與此同時,中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聚焦世界和平發展與繁榮,強調各國命運與共,得到了全球廣泛認可。中國式現代化主張以互利共贏理念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選擇。曾任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主席的馬吉德在媒體撰文說:“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有力證明,不同社會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和形式。馬來西亞對學習不同發展模式持開放態度。只有承認和包容多種現代化模式,才能更加全面地相互理解,從而實現世界文明的和諧共生。”

這是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2020年10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1991年,中國應邀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正式和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020年,雙方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東盟關係已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從國際格局看,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抱持冷戰思維不放,不斷製造假想敵、挑動集團對抗,與全球促和平、謀發展的時代主流背道而馳。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認清:大國競爭不是時代主題,零和博弈不是正確選擇,立足於自身發展才是優先邏輯。實際上,隨着自身實力和話語權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更加敢於發聲,無論是在烏克蘭危機巴以問題上,還是在積極加入金磚合作機制、放大發展敘事上,拒絕被西方利益綁架,拒絕選邊站隊,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成為更加普遍的選擇。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認為,美國正失去“控制世界和迫使其他國家犧牲本國利益的能力”,除了英國等少數盟友為了美國利益違背本國利益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會這樣行事。“它們不是在支持中國或支持美國,而是在支持自己,目標是壯大自身。正因如此,它們不願意為了美國利益犧牲本國利益。”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拒絕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對美西方主導的選邊站隊說“不”,是大勢所趨。謀和平、求發展才是時代主流,堅持戰略自主、維護穩定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正如安瓦爾此前對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所說,“我們想專註於對我們最有利的事情”。

來源:新華社

流程編輯: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