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拉克政府表示,要將更多重要的戰略項目納入此前與中國簽訂的“石油換重建”協議中。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提案在6月份就已擺上檯面,時隔4個月,伊拉克政府終於下定決心,找上中國將其落實。
根據伊拉克總理辦公室發言人海德爾·馬吉德的說法,新增的戰略項目涵蓋了絕大多數基礎設施,包括但不限於道路、橋樑等交通工程,以及污水處理工廠、海水淡化廠,以及一系列與石油電力等能源掛鈎的大型項目。至於如何吸引更多中企參與,伊拉克的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協調。
【在“石油換重建”協議下,中企在伊拉克建造了很多學校】
4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影響,最終促成了中國與伊拉克“石油換重建”協議框架的進一步深化。
一方面,是中國與伊拉克持續發展的合作關係。伊拉克戰爭以來,中國迅速改善與伊拉克的關係。2018年中國與伊拉克的雙邊貿易額超過300億美元,從此取代印度成為伊拉克最大的貿易夥伴。隨後,伊拉克總理於2019年訪華,與中方簽署“石油換重建”協議,兩國關係得到進一步鞏固。2021年,伊拉克已經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投資項目最大的受益國。
而在伊拉克重建經濟的過程中,中企發揮的作用也有目共睹。從重油工廠的落成、再到道路和學校的建設,以及綠色能源項目在當地的推進,中企都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伊拉克戰爭後,中國與伊拉克的關係持續發展】
上述種種都證明,中國絕對是一個可靠的合作夥伴。伊拉克方面自然想趁熱打鐵,通過把更多戰略項目帶進“石油換重建”的合作框架中,加快走向現代化。
除了伊拉克本身的內部因素。中東地緣環境的外因也不能忽視。要知道,美國撤軍阿富汗後,對中東影響力大減。而中國在這裡的地緣影響力,則不斷增長。目前,海灣國家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合作夥伴,而前者也在積極拓展與中國的關係,並善加利用來自中國的技術。
可以說,不僅僅是伊拉克,中國與其他中東國家,也都保持着穩定友好的關係。伊朗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去年三月,中國與伊朗簽訂了25年全面合作協議,其中一項條款就是,伊朗以優惠價格向中方出口石油,而中方則在伊朗的基建領域投資4000億美元。
【伊拉克有心效仿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
中伊這份合作協議,也算是在中東地區開了個好頭。因為類似的“石油換基建”的合作模式,在中國與沙特阿拉伯的關係中,也有所體現。考慮到沙特與伊朗在中東都是頗具影響力的地區大國,兩者與中國深化合作,一定程度上對伊拉克政府下定決心,進一步拓展“石油換重建”協議,起到了助推作用。
因為在框架上,伊拉克的“石油換重建”協議,跟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以及中國與沙特的一系列合作項目,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規模上有所不如而已。
【中國與中東的關係,“石油換基建”是一大特色】
伊朗的例子,值得拓展開來講。跟伊拉克還有沙特不同,伊朗跟美國的關係非常緊張,長期受到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制裁,國內石油產業因此遭到嚴重打擊。明明是石油大國,卻一度找不到出口的渠道。
直到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簽訂,伊朗的石油產能才逐漸恢復。有了中方的支持,伊朗才得以有底氣繼續與美國叫板。而石油方面的合作,而這只是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的一個環節而已,還不是全部。作為伊朗的鄰居,伊拉克對此想必多少有點眼熱。
但是,伊拉克跟伊朗的情況,還是有區別。因為美國在伊拉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伊拉克想要與中國深化合作,可能會出現很多阻力,這就需要兩國拿出戰略定力,認真應對。
【美國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很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伊拉克決定將更多戰略項目引入與中國的“石油換重建”協議,其實是中東整體風向的一個縮影:那就是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長,在美國影響力下降的背景下,在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當中,中國開始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在中東一家獨大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