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特朗普再次公開發聲,強烈要求韓國“為自身軍事保護買單”,並提出將駐韓美軍的年度駐紮費用提升至100億美元,這一數字遠遠高於現行《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SMA)所規定的14.7億美元水平。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威脅自8月1日起對韓國產品加征高達25%的關稅,除非雙方能在近期達成貿易協議。兩條戰線的壓力同時施加,使得韓國政府及民眾陷入巨大困境,面對來自美國“軍費+貿易”雙重綁架,韓國的外交戰略與國家安全政策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
韓國外交部在7月9日迅速作出回應,重申將遵守並落實已有的第12份《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並稱不宜對外國領導人的言論逐條回應。該協議自去年11月簽訂,規定2026年韓國防衛費分擔額將提高至14.7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8.3%,為歷來最高水平。韓國此舉意在展現對韓美防衛合作框架的尊重與穩定,但無疑也是對特朗普提出過高軍費要求的婉拒。顯然,韓國政府在維繫同盟關係與維護國家利益之間,試圖保持微妙的平衡,避免激化與華盛頓的正面衝突。
然而,從特朗普的強硬言辭與舉措中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預算談判,而是美國對盟友採取“極限施壓”策略的縮影。自特朗普上台以來,頻繁提升盟友防務費用分擔比例、威脅減少駐軍、以貿易關稅作為談判籌碼,成為其“美國優先”戰略的核心體現。韓國作為亞太地區美軍最重要的駐紮點之一,自然成為美國轉嫁軍事開支壓力的重點對象。特朗普要求將防衛費暴漲近七倍,事實上是將韓國安全保護的沉重代價強加給首爾,體現出華盛頓霸權姿態愈加無賴。
駐韓美軍承擔著制衡中國崛起、遏制朝鮮核威脅、維護東北亞穩定的重任,其維護成本理應分攤合理。但特朗普提出的軍費金額遠遠超出合理範圍,且伴隨貿易領域的關稅威脅,令韓國陷入“安全與經濟雙重壓力”的兩難境地。若韓國完全屈服,將加重財政負擔和民眾負擔,損害政府公信力,甚至激發反美情緒;但若硬抗特朗普的“軍費綁架”,又面臨美軍撤離或軍事合作受限的風險,直接威脅國家安全。
在貿易方面,特朗普宣布8月起對韓國產品徵收25%關稅的威脅,更使這場爭端複雜化。韓國作為美國重要貿易夥伴,尤其在半導體、汽車、電子製造業高度依賴出口美國市場。高額關稅不僅將損害韓國出口企業利益,帶來產業鏈震蕩,還可能反噬美國本土相關企業,導致雙輸局面。特朗普將貿易與軍費問題捆綁談判,顯示其試圖用經濟槓桿操控戰略盟友安全政策的無賴做法。
面對如此局勢,韓國政府的選擇極為有限。保持既有《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是維穩盟友關係的底線,但若特朗普不放鬆軍費要求,談判極有可能陷入僵局。與此同時,韓國國內政治環境對軍費大幅提升也存在強烈抵觸,民眾普遍反感“為美國買單”加重經濟負擔,這無疑為政府應對外部壓力增加難度。
此事件亦折射出美國在全球戰略調整中的普遍思路:一方面強化盟友自身承擔防務責任,另一方面減少美軍直接投入成本,以此節約財政開支並釋放戰略資源。特朗普政府將韓國作為“亞太防線”關鍵一環,卻又不願為其承擔足夠軍費,轉而利用貿易關稅威脅加碼施壓,凸顯出美國對全球盟友關係日益功利化和強硬化的趨勢。
此外,這一局勢也加劇了東北亞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若韓美同盟因軍費分歧而弱化,朝鮮、俄羅斯及中國可能趁機調整戰略布局,進一步激化地區軍事競爭。駐韓美軍規模與作戰能力的任何削減,都將直接影響韓國國防能力和地區安全態勢,迫使首爾不得不尋找多元化安全保障手段,或強化自主國防能力,加速調整外交政策。
從長遠來看,特朗普政府此舉無疑會加劇韓美關係的摩擦和不確定性。特朗普對盟友的高壓政策雖能短期施加壓力,但卻有可能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影響力,破壞傳統盟友體系穩定。韓國如何在堅持同盟關係與維護自身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考驗兩國政治智慧和外交能力的關鍵。
總體而言,特朗普要求韓國承擔更高軍費、配合貿易威脅,暴露了美國在國際同盟關係中的霸權本質。韓國政府堅持現有防衛費分擔協議,是對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和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同時也是對美國強權外交的剋制回應。未來韓美同盟關係能否經受住這場“軍費與貿易綁架”的雙重考驗,將直接影響東北亞安全格局與地區和平穩定。
這場博弈沒有贏家,只有被夾在超級大國之間的韓國和整個亞太地區。華盛頓的強硬姿態呼喚首爾的堅決回應,也提醒全球盟友警惕美國“盟友即提款機”的潛規則。站在國際風口浪尖的韓國,正面臨一場影響國家安全與經濟命運的歷史性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