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日深夜,美國參議院投票大廳里,萬斯舉起右手那一刻,51:50的數字讓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誰知道這一票不光讓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過關了,還把奧巴馬給"炸"出來了——這位前總統罕見開炮,連馬斯克都氣得罵共和黨是"肥豬黨"。
奧巴馬到底說了啥實話?咱們中國又是咋在這場美國內鬥里撿了便宜?
萬斯一票定乾坤,美國政壇炸了鍋
一票之差,撕裂美國。說起這事兒,還得從那個讓人揪心的投票夜說起。參議院里氣氛緊張得像拉滿的弓弦,共和黨人的臉上寫滿了焦慮。畢竟這"大而美"法案可不是鬧着玩的——減稅4萬億美元,聽着就讓人頭皮發麻。
關鍵時刻,三名共和党參議員倒戈了。其中一位來自阿拉斯加的女參議員,為了家鄉的醫療補助問題,差點投了反對票。
共和黨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開出條件:翻倍農村醫療基金。這才把她拉回了隊伍。
投票那一刻,整個大廳靜得能聽見心跳聲。萬斯的手舉起來時,民主黨議員集體搖頭,臉色比鍋底還黑。共和黨這邊呢?掌聲雷動,彷彿剛打了場勝仗。可這"勝利"的代價有多大,恐怕連特朗普自己都沒算清楚。
法案內容讀起來像份"劫貧濟富"的宣言書。1200萬美國人將失去醫療保險,64歲以下的健康成人被踢出食品券計劃。與此同時,1600億美元砸向邊境牆,1500億美元注入五角大樓的口袋。
更要命的是,9月30日起,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直接歸零。風電太陽能項目更是進入"60天生死時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當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一出,所有人都傻眼了:十年內國家債務將飆升3.3萬億美元。白宮的參議員怒吼道:"這是給億萬富豪階層的禮物!"
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可這勝利的代價,恐怕連特朗普自己都沒算清楚。而這個代價,被一個人一眼看穿了。
奧巴馬"實話"——這是要出大事的節奏
而這個代價,被奧巴馬一眼看穿了。這位向來溫和的前總統,這回是真急了。你要知道,奧巴馬平時可不輕易開火,能讓他坐不住的事兒,那肯定不簡單。
"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是一個錯誤。"別小看這句話,雖然只有十幾個字,可分量重得很。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是啥?說白了,就是美國在全球刷存在感的一個大機構。幾十年來,這個部門通過援助項目在世界各地攢人情,修路、搞教育、防疾病,忙得不亦樂乎。
特朗普政府在法案里決定把它砍掉,理由很簡單——省錢。可奧巴馬這話一出,大家才反應過來:這步棋走得有多臭。
講真,解散USAID就等於美國主動退出了一塊重要的國際舞台。過去,美國靠這個機構在發展中國家紮根,跟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多少還能較量一下。
現在好了,USAID沒了,那些援助項目怎麼辦?答案顯而易見:中國會順勢填補這個空缺。
數據不會撒謊。2024年,中國在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甩開美國好幾條街。USAID一散,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估計會更上一層樓。
連小布什這個共和黨人都看不下去了,公開質疑特朗普削減疾病救援計劃的決定。要知道,能讓前總統們聯手"炮轟"現任總統,這在美國政壇可不多見。
奧巴馬那句"實話"雖然聽着像批評,可細品一下,更像是在提醒大家:美國這步棋,可能會讓中國撿個大便宜。而這個便宜,比想象中的還要實在。
中國這波真是躺贏了
眼饞的不光有人,還有國家——咱們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咱們得承認,這次確實運氣不錯。美國"自廢武功",在新能源領域來了個急剎車,這不就是給咱們騰地方嘛?
具體有多實在?先說說電動車市場。美國取消補貼後,機構預測2025年美國電動車市佔率只有9%-12%,遠低於中國和歐洲。而咱們的電池成本只有80美元/千瓦時,美國卻要120美元。即使加上關稅,咱們還是有競爭力。
新能源這塊蛋糕,美國不要了,那咱就不客氣了。光是太陽能板這一項,出口訂單就像雪花片一樣飛過來。比亞迪、寧德時代這些企業,已經開始在東南亞、拉美建廠,借自貿協定迂迴進入美國市場。
更聰明的是,咱們還學會了"借道"。墨西哥、摩洛哥成了中企的"避稅跳板",像國軒高科就通過這種方式對美出口電池。美國設的那些貿易壁壘,被咱們繞得七七八八。
不過最大的機會還在能源技術本身。人工智能發展需要海量電力,而清潔能源是最穩定的供給方式。美國現在放棄光伏產業,就等於砍掉了自己相當一部分的電力增長潛力。
說個具體數字:GPT-4單次訓練的耗電就相當於300戶家庭的年用電量總和。沒有可持續的清潔能源,美國拿什麼跟咱們在AI領域一較高下?
而在國際援助這塊,美國退出後留下的空白更是明顯。德媒都指出了,這標誌着美國軟實力收縮,為中國在國際上推進基建和醫療合作騰出了空間。機會是有了,可怎麼把握住,這裡邊的門道可不少。關鍵是,咱們接住這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還不能被砸着。
大國博弈,棋局才剛開始
都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用在國家身上也一樣。
我覺得啊,這事兒表面看是美國政策調整,實際上反映的是超級大國在轉型期的焦慮症。特朗普那套"美國優先"的邏輯,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對全球化的深度不安。
與其說是中國撿便宜,不如說是美國自己犯糊塗。想想看,全球都在往清潔能源轉型的時候,你美國偏要開倒車;別人在搞國際合作的時候,你偏要搞孤立主義。這不是自斷臂膀是什麼?
可話說回來,咱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面對美國的政策轉向,中國的應對得保持清醒。我們不跟牌,但必須接住"三張牌"。
科技自立牌最關鍵。美國法案限制中企技術授權,反而倒逼着咱們在半導體、AI領域搞國產替代。中微公司這些本土企業正在加速崛起,這是好事。
市場多元牌也得打好。降低對美依賴,2024年對東盟出口增長12%,芯片出口目標佔比要提到35%。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道理永遠不會錯。
金融防波牌同樣重要。美元泛濫的背景下,人民幣得平衡升貶值壓力。央行加強跨境資本監控,同時推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沖美元波動風險。
對中國而言,這"白撿"的機會,實際上是咱們敏銳地把握住了大國戰略博弈進程中一個短暫的、由對手"失誤"或"自亂"所創造的有利節點。它不是勝利的宣告,而是關鍵賽道上的寶貴領先距離。
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誰能笑到最後,還得看誰的棋下得更穩、更准、更遠。
結語
美國這次"自斷臂膀"看着挺傻,可細想想,超級大國在轉型期都會有這種迷茫。《大而美法案》說白了就是減稅利好資本,福利削減轉嫁民眾,債務留給子孫。奧巴馬那句"解散國際開發署是錯誤",恰恰點破了美國戰略短視的要害。
當美國在"減稅、舉債、軍備"的循環中越陷越深,咱們要做的不是跟風,而是紮實產業,擴大朋友圈。歷史總是在這種看似偶然的時刻,悄悄改寫着世界格局。
畢竟,時間從不辜負埋頭修路的人。
你覺得面對這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咱們該怎麼接住,還不被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