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中美關係近年來貿易戰、科技爭端層出不窮,雙方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不久前特朗普突然對外放話,表示願意訪問我國,這一消息引發全球關注。
我國方面態度冷淡,未予回應,特朗普政府安排了一場特殊通話,白宮在這場通話後首次承認對貿易戰的“恐懼”,這場對話又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意圖與現實的落差
特朗普提出訪華請求的背後,是美國國內經濟的重重困境,自“貿易戰2.0”升級以來,美國通脹率居高不下,供應鏈危機加劇,企業成本激增。
2025年初美國消費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8%,創下近十年新高,特朗普希望通過訪華緩和中美緊張關係,為自己爭取政治籌碼,同時緩解國內選民的不滿情緒。
然而我國顯然看透了這一“外交秀”的本質,美方並未展現實質性讓步,關稅、技術封鎖等高壓政策依舊未變。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淡然回應“合作需要誠意,空話無益”這一態度讓特朗普的訪華計劃迅速擱淺。
面對我國的“冷處理”,美方不得不調整策略,轉而通過副部長級通話尋求突破,那麼這場通話究竟說了什麼,竟讓白宮罕見表態“害怕”?
中美博弈的新窗口
5月22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多與我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進行了一場50分鐘的通話,據外交部官網通報,雙方就貿易、科技、台灣問題等“深入交換意見”。
我國立場明確,要求美方停止對華科技制裁,取消對華為等企業的打壓,並警告稀土出口管制可能進一步升級,美國則首次坦言,關稅戰導致美國企業損失慘重,白宮對此“深感擔憂”。
這場通話的特殊性不僅在於級別,更在於時機,恰逢特朗普訪華受挫後的48小時,我國選擇此時對話,既是對美方“誠意測試”的回應,也傳遞出強硬信號,想談高層會晤,先拿出實際行動,通話中美國低姿態的背後,是否意味着貿易戰的主動權正在悄然轉移?
白宮承認“害怕”,絕非空穴來風,特朗普引以為傲的關稅政策,如今成了美國經濟的“雙刃劍”。
美國商會報告顯示,對華加征的145%關稅使美國進口商成本增加約320億美元,特斯拉上海工廠零部件價格上漲超四成,直接推高了電動車售價。
馬斯克曾在社交媒體上怒斥“關稅正在扼殺美國製造業”同時美國農業也深受其害,大豆出口銳減40%,中西部農場主怨聲載道。
更致命的是我國的反制措施,5月23日我國海關發布稀土出口“一批一證”新規,全球90%的重稀土加工能力受制於此。
美國國防部評估若稀土斷供,F-35戰機生產將停擺至少18個月,五角大樓的軍備計劃岌岌可危。
經濟與安全的雙重壓力下,白宮的“恐懼”顯而易見,但這種困境會迫使美國改變策略嗎?
霸權幻夢漸破
面對我國冷淡回應,特朗普政府祭出“三板斧”試圖反擊,卻一一落空,首先是科技封鎖升級,美商務部宣布禁用華為昇騰芯片,甚至脅迫中東盟友“二選一”。
然而我國芯片自研加速,華為2025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35%,英偉達在華市場份額卻跌至谷底。
之後就是關稅威脅,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揚言“加征80%關稅”,但《紐約時報》評論稱“這隻會讓美國雞蛋價格從每打3美元漲到5美元,中產家庭將苦不堪言。”
美國試圖拉攏盟友組建“去中國化”聯盟,卻四處碰壁,中東國家與我國的能源合作日益緊密,歐盟則因美國鋼鋁關稅與華盛頓翻臉,甚至將貿易爭端訴至WTO。
盟友的“背叛”與我國的韌性,讓美國霸權工具箱空空如也,中美博弈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這場由訪華請求引發的風波,折射出中美關係的複雜性,特朗普試圖通過外交和威脅重奪主動,卻在我國的冷靜應對下頻頻失算。
反觀我國從稀土管制到科技自立,正逐步掌握博弈主動權,據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我國經濟增速將達5.2%,遠超美國的2.1%,全球供應鏈對我國的依賴不減反增。
然而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長期對抗對雙方乃至全球並無益處,歷史證明從1996年台海危機到如今的貿易爭端,強硬對抗只會兩敗俱傷。
正如馬朝旭在通話中強調“合作需要互利共贏”,未來中美能否從博弈走向對話,或許是破解當前僵局的關鍵。
總結
特朗普的訪華受挫與中美特殊通話,揭開了貿易戰下美國困境的一角,白宮的“恐懼”源於自食苦果,而我國的從容應對則展現了大國自信。
未來中美關係雖充滿挑戰,但合作共贏始終是正道,唯有放下霸權思維,雙方才能攜手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與希望。
信息來源
央廣網 一大數據創三年新低 美國人的“信心”哪去了
證券時報 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多通電話
觀察者網 美國專家:中國很聰明,買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北晚在線 日內瓦會談後,中美官員首次通話,釋放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