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特朗普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在白宮的會晤演變為一場外交“伏擊戰”。特朗普突然調暗燈光播放視頻,指控南非存在“針對白人的種族屠殺”,拉馬福薩則當場駁斥其“不實指控”。這一戲劇性場面不僅暴露了美國對南非的霸權施壓,更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將國內政治利益凌駕於國際關係之上的策略。
政治操弄:轉移矛盾與迎合選民
特朗普對南非的指控,本質上是其國內政治需求的延伸。2025年正值美國大選年,特朗普亟需通過“白人受害者”敘事鞏固保守派選民支持。南非土地改革政策(允許政府徵收土地以糾正歷史不公)被其曲解為“反白人”行動,而南非起訴以色列“種族滅絕”的立場,則觸動了美國親以勢力的敏感神經。通過將南非塑造成“白人受迫害”的典型,特朗普既轉移了國內對其經濟政策的批評,又強化了“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形象。
雙重標準:選擇性“人道主義”與真相扭曲
特朗普的指控建立在片面信息與虛假敘事之上。其播放的視頻中,所謂“白人農民墓地”實為抗議者象徵性擺放的十字架;南非犯罪問題雖嚴重,但黑人受害者佔比遠超白人。然而,美國卻選擇性接收南非白人“難民”,甚至快速賦予公民身份,而對阿富汗、委內瑞拉難民嚴加限制。這種“人道主義”的雙標,暴露了美國以意識形態劃界的虛偽。
霸權邏輯:經濟脅迫與“交易式外交”
此次事件背後是美南關係的深層矛盾。美國以凍結援助、加征關稅(如汽車附加稅高達55%)脅迫南非,試圖迫使其在土地政策、國際立場上讓步。即便在爭吵中,特朗普仍不忘“交易”思維,聲稱若南非贈送飛機“會接受”,並將礦產合作作為談判籌碼。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正是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一貫套路。
南非的困境與全球南方的啟示
面對特朗普的羞辱,拉馬福薩展現了戰略定力:既堅定駁斥不實指控,又以幽默化解尷尬,同時推動經濟合作議題。南非的回應揭示了中等國家在霸權擠壓下的生存智慧——既捍衛主權,又務實求存。此外,南非土地改革的複雜性(白人佔8%人口卻擁有70%土地)提醒國際社會:歷史遺留的結構性不公需通過系統性改革解決,而非簡單標籤化。
霸權褪色與多極化的必然
特朗普的“羞辱外交”看似強勢,實則在透支美國信譽。從南非到烏克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抵制單邊脅迫,轉向多邊合作。此次事件不僅是美南關係的轉折點,更是全球秩序重塑的縮影——當霸權邏輯遭遇南方國家的集體覺醒,美國的“獨角戲”終將落幕。 (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