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輸定了!若對中國關稅再加征50%,統一台灣就勢在必得了。
網友紛紛表示:這要感謝“特朗普的一臂之力”。
4月7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
"如果中方拒絕取消針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方將在現有徵稅清單基礎上額外提升50%的關稅稅率。"進一步強調,若中國在4月9日前未撤銷對美國產品徵收的34%關稅,美國政府將立即執行新的加稅政策,並終止所有相關貿易磋商。此番強硬表態猶如在波瀾起伏的中美經貿關係領域投下重磅炸彈,導致兩國緊張局勢驟然升級。
特朗普可能覺得自己這招夠狠,能把中國拿捏住,可他真的想錯了。
中國可不是軟柿子,在這一輪美國針對全世界的關稅大戰里,中國是唯一一個挺直腰桿,全面、對等反制的國家。
既然關稅戰已經開打了,結束時間可由不得美國了。
自美國現任政府調整對華貿易策略以來,關稅槓桿被頻繁啟動。
2025年首輪調整即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10%附加稅,次月稅率翻倍至20%,至第三個月更躍升至34%,形成三級跳式徵稅體系。
面對美方持續加壓,中國隨即採取對等反制,同步執行34%的徵稅措施,但美方近期再度拋出關稅升級方案,擬在既有基礎上疊加50%特別關稅。
若此政策生效,通過複合計稅公式計算,特定品類中國商品在美實際稅率將突破三位數,這種複合型關稅結構在國際貿易史上已觸及罕見的高位區間。
一旦美國把關稅加到這麼高,就相當於給中美貿易按下了暫停鍵。
本來中美之間貿易往來密切,你買我的,我賣你的,經濟聯繫緊密。
可這麼高的關稅,美國企業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暴增,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很多企業可能就不進口了。
而中國這邊,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賣不動,相關產業也會受到衝擊,這就好比兩個原本天天做生意的鄰居,突然因為一方亂加門檻,生意做不下去了,雙方都會有損失。
殊不知,其實美國損失只會更大,要知道中國是世界最大產品出口國,也是採購大國,和140個國家要麼是第一大貿易夥伴,要麼是第二大貿易夥伴。
就算少了美國這個市場,中國還能和其他國家好好做生意,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其他國際市場支撐,不至於傷筋動骨。
而美國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多生活必需品依賴進口,沒有中國的商品,物價必然會飛漲,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大幅提高,百姓日子不好過了,能不抱怨特朗普嗎?
台灣這邊呢,美國一直想利用台灣來制衡中國,打“台灣牌”,給中國在統一台灣問題上增加阻礙。
他們在亞太地區也確實有一定影響力,於是就拉攏了菲律賓、日韓這些盟友,時不時在台海地區製造緊張局勢,激化矛盾。
那麼,一旦中美經濟脫鉤,美國想用經濟制裁來威脅中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這招不是就沒用了嗎。
如此的話,中國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就少了很多經濟方面的顧慮。
沒有了美國可能實施經濟封鎖、制裁的擔憂,中國在統一台灣這件事上,就能更加果斷、更加迅速地採取行動。
再個,特朗普搞這些關稅大戰,對美國自身經濟也沒啥好處,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經很多年了,很多基礎工業產品自己生產不了,依賴進口,關稅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美國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就會急速上升。
而中國面對美國的威脅和施壓,也有自己的反制手段。
除了關稅回應,中國還對谷歌、英偉達等美國企業啟動了反壟斷調查,限制稀土等戰略資源出口。
稀土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很多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它,中國限制出口,對美國相關產業會有不小的衝擊,要是美國繼續加碼關稅,中國肯定還會加大反制力度。
這不,4月10日起,中國對美國所有的進口商品加徵稅再次提高50%到84%。
特朗普這一系列操作,也只是表面看着好像挺厲害,實則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以為用關稅大棒就能讓中國屈服,就能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可他忽略了很多現實因素,他的這些做法,不僅損害中美關係,也損害美國自身利益,更讓台灣慌了神。
所以中美經濟不脫離糾纏之後,雖然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無疑成為了加速統一台灣的契機。
而對特朗普政府而言,這很可能是一場必輸的賭局,一旦失敗,他面臨的將是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和國際影響力的下降。
美國應該明白,合作共贏才是正道,搞貿易霸凌、極限施壓,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要是特朗普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他真的輸定了,而中國統一台灣的進程,或許真的會因為他的錯誤決策而加速,這也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