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特里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曾任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的韓博天教授(sebastian heilmann)在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時說,美國將對華關稅加到104%,說明這場貿易戰已經進入了真正的災難性階段,全球都必須為中美硬脫鉤做好準備。同時,他也認為,由於北京為這種局面已經未雨綢繆了許多年,因此中國人比美國人更能耐受這場衝突。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全球經濟格局面臨重塑的重要關口,韓博天教授的最新言論無疑為外界觀察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視角。這一判斷既有現實基礎,也折射出對當下全球化趨勢的深刻憂慮。
首先,韓博天的觀點指出了一種不能忽視的事實:中國政府早在多年以前便已對中美關係惡化的可能性做出戰略預判,並付諸實踐,不斷加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本土化和安全性。從“自主可控”到“技術自立”,中國在高科技、基礎製造、農業等關鍵領域持續推進“去風險化”布局,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應急響應,而是高度系統化的國家戰略考量。這使得中國在面對美方不斷加碼的貿易施壓時,能夠保持一定的從容與迴旋餘地。
相比之下,美國的做法則顯得更為政治化和短期化。加征104%的對華關稅,實則是2024年總統選情的延伸。特朗普試圖通過對中國“強硬”的姿態塑造競選優勢,鞏固傳統核心選民群體如農業州選民的支持。然而這一政策很可能在短期內推高美國國內通脹、衝擊資本市場,從而反噬自身,正如韓博天指出的,美國消費者和市場將在關稅反制的第一輪中感受到代價。
更值得注意的是,韓博天不僅從雙邊博弈角度分析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還將其置於全球化大趨勢的背景下審視。他指出,完整的國際分工體系與高效的供應鏈結構正在被破壞,如果中美全面“硬脫鉤”成為現實,它將標誌着我們所熟知的全球化格局的終結。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轉折,更是政治信任體系和國際治理體系的動蕩。
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國的反應將決定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一方面,中國因對美市場出口受限,部分出口壓力將轉向歐洲、東南亞等第三方市場,可能引發更大範圍內的貿易摩擦甚至保護主義抬頭。另一方面,正如韓博天所言,歐盟此刻的戰略抉擇至關重要。是選擇捍衛多邊貿易規則、反制單邊主義,還是如部分亞洲國家那樣為了現實利益向美國關稅強權讓步?這是一場價值觀與經濟利益交織的博弈。
韓博天的言論在表達對全球秩序未來走向擔憂的同時,也隱含着對中國戰略定力的肯定。他並未為任何一方站台,而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對當前紛繁複雜的格局提出了理性而現實的分析。可以說,他的觀點為我們理解中美關係走勢、評估各國應對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長遠來看,這場貿易戰最終將推動所有國家回歸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何在脫鉤與合作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是回歸“各掃門前雪”的地緣經濟,還是構建更加公平而穩固的全球化新秩序?對中國、美國、歐洲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