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2025年2月,51歲的莫妮卡·萊溫斯基罕見露面,帶着更多自信與韻味公開回擊克林頓:當年他應該辭職。
曾經的“拉鏈門”醜聞,讓她承受了無盡的羞辱和輿論暴力。
如今,她不再是那個被全美指責的女孩,她勇敢發聲、挑戰權力和,這一路,她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從“污名化”到自我重塑
莫妮卡·萊溫斯基在51歲時的現身,完全不同於,當年那個被全美關注、從白宮出來的實習生。
如今,她帶着成熟、幹練、韻味十足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成為了一位,有聲有色的職場女性。
媒體不再單純關注她的過去,而是開始注意到她的轉型。
萊溫斯基成為時尚品牌Reformation的代言人,還通過一系列的公開活動,展示了她身為獨立女性的自信與力量。
歲月賦予了她的“從容與力量”,這些比她22歲時的天真更加有魅力。
她的形象不局限於“醜聞女主角”,變成了社會活動家,倡導反網絡暴力,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惡意批評,和人肉搜索上,她站了出來,呼籲社會關注網絡霸凌。
萊溫斯基的每一次發聲、每一次公開亮相,都帶着她的勇氣,和對過去經歷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她通過自媒體和播客持續發聲,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還參與了紀錄片《美國犯罪故事:彈劾》的製作,這個項目,幫助她重新審視歷史,重新定義自己,在公眾眼中的形象。
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傳遞着一個關鍵信息:無論你曾經歷過什麼,重要的是你如何從這些經歷中走出來,並塑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萊溫斯基從未放棄過,她在艱難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克林頓“應辭職”,責任在權力者
在近來的播客《打電話給她爸爸》中,萊溫斯基終於說出了,那些壓在心底多年的話:克林頓應該為當年的行為負責,並且辭職。
回憶起那段曾經的傷痛,她承認自己在那時的行為有錯,但也毫不猶豫地指出,克林頓作為總統,應該為這段婚外情負責。
表示克林頓本可以選擇辭職,保護國家和自己,也能避免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她這個,22歲的年輕女孩。
萊溫斯基的這番話,點燃了整個輿論場。
她描述克林頓的行為,為“將她扔到公共汽車下”,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當年事件的憤怒。
批評克林頓在事件曝光後,沒有承擔責任,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所有的罪責甩給了她,這種推諉行為,是政治上的懦弱和責任的逃避。
更讓萊溫斯基心寒的,是社會對女性的雙重標準。
在當年事件中,許多女性比男性對她的攻擊更為嚴厲,這讓她深刻感受到了,性別歧視帶來的痛苦。
認為社會對女性的“道德潔癖”,讓她成為了公眾的替罪羊,克林頓因其總統身份,獲得了保護,甚至在事後,依舊能繼續留在權力中心,而她自己,卻成了社會輿論的犧牲品。
萊溫斯基的公開發聲,實際上是一種,長期被壓抑的情感釋放。
她是在為自己爭取正義,也是在提醒社會,特別是權力階層,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如果權力者總是逃避責任,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將永遠無路可走。
從實習生到“污名化”受害者
1995年,22歲的莫妮卡·萊溫斯基,開始了在白宮的實習工作。
和當時的總統比爾·克林頓,發生了多次婚外情——這段關係直到1998年才被曝光。
當時,一條沾有克林頓精液的裙子,成為這場政治醜聞的關鍵證據。
萊溫斯基的名字,和那件裙子,被瞬間捆綁在一起。
這一事件,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轟動效應的“拉鏈門”醜聞的核心之一。
可真正的災難,不是醜聞曝光,是隨之而來的網絡暴力,與社會排斥。
從那時起,萊溫斯基的生活,就變成了地獄,她被全美媒體翻來覆去地檢閱,遭到嚴厲的審視和攻擊。
每一條新聞、每一篇評論都帶着惡意,社會幾乎把她當作醜聞的象徵、道德的污點。
甚至連她的名字,也被反覆用來調侃,“萊溫斯基”變成了,公眾輿論中的代名詞,代表着“出軌”和“醜陋”。
最糟糕的部分,是她的社交生活幾乎完全崩潰。
曾經的朋友和同事,紛紛與她斷絕聯繫,她變得孤立無援,甚至想過結束自己。
萊溫斯基一直提到,她的內心充滿了,巨大的痛苦和迷茫,曾經有多次陷入,自我厭惡的深淵。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或許她早已無法挺過,這段深不見底的黑暗時光。
克林頓雖因這一醜聞被彈劾,但他未因此失去總統位置。
在事件曝光後,他在公開演講中表示,“我未做錯事”,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了萊溫斯基。
這種行為讓她更加憤怒,他否認了事實,還通過權力,擺脫了應承擔的責任。
這場權力的不對等,在萊溫斯基心中,種下了深深的苦澀——她不再是那個年輕天真的女孩,而是成為了,被權力和社會不公壓迫的犧牲品。
她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政治鬥爭背後的權力遊戲,最終成為了它的無辜犧牲者。
克林頓的謊言與推諉,讓她跌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而她卻無法逃脫,這個沉重的負擔。
遲到的“復仇”與反思
萊溫斯基曾是輿論的焦點,如今卻成為了反思和討論權力不公、性別暴力的象徵。
社交媒體和年輕一代,對她的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她不再是當年那個,受到惡評的“醜聞女孩”,變成了一個勇敢站出來,挑戰權力的不公平的女性。
網絡的助力下,萊溫斯基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稱為“復仇女王”,有人甚至將她比作“打碎玻璃天花板的鎚子”。
這種勇氣和行動,讓她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反轉。
用言辭回應那些,曾經讓她屈服的社會偏見,並且開始引導公眾,重新審視歷史、審視她在這場醜聞中的角色。
萊溫斯基的持續發聲,也讓克林頓的公眾形象受到了衝擊。
克林頓在政壇依舊活躍,且出版了幾本回憶錄,但萊溫斯基對他的批評並沒有停止。
她直言不諱地表示,克林頓的書籍銷量可能因此崩盤,而他遲來的懺悔和自辯,未讓公眾改變看法,萊溫斯基的反擊,顯然讓人看到了,權力階層的虛偽與不公。
這場遲到的反擊,讓萊溫斯基贏得了她的尊重,她不再是那個,被輿論當作“受害者”的人,而是一個用自己的經歷和勇氣,揭示權力背後黑暗面的人。
她的復仇是個人的正義之戰,更是對那個時代的無聲控訴。
參考資料:
《美國總統醜聞:歷史的另一面》,楊敏編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
《莫妮卡·萊溫斯基:從污名到復仇》,李珊著,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年。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