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2025年03月31日23:40:42 國際 8553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陳琿夏 柯溢能 祁航 攝影 哲映 記者 王湛

3月29日上午,剛剛履新的浙江大學校長馬琰銘院士參觀“牢記囑託、科教報國 ”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和校史館黨員教育培訓基地,調研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走進師生一線了解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情況。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馬琰銘調研“牢記囑託、科教報國 ”黨員教育培訓基地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馬琰銘參觀校史館

馬琰銘在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一件件實物前,駐足仔細觀看,認真聽取講解。他表示,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準確把握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培養厚植家國情懷、具有世界眼光、領航時代發展、堪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以走在前列的擔當,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發揮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貢獻浙大力量;要傳承浙大精神文脈,以師生為本的宗旨,營造一流教學科研環境,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浙大篇章。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馬琰銘參觀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學生創新實踐基地

在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馬琰銘走進一個個創新工作室了解研究進展,詢問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和未來打算。他指出,學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他鼓勵青年學生要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為自身科研攻關的志向,希望同學們保持年輕人創新創造的熱忱,在基礎前沿領域敢於搶佔先發優勢,集中精力投身科技前沿和新興產業,創造更多具有浙大標識的科技成果、富有浙大智慧的精品力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浙大人的貢獻。

延伸閱讀:

2025年3月30日,吉林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了馬琰銘院士撰寫的文章——《漫漫求知路 耿耿育人情》,記錄了馬琰銘在求學、治學以及育人路上的經驗與心得。馬琰銘以真切的筆調回顧了自己的求學之路,以及“求學唯堅”、“求學唯新”的治學理念,並展現了自己作為一名師者的育人風範。這裡,我們全文轉載了這篇文章,以饗讀者。

漫漫求知路 耿耿育人情

欣逢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創建40周年,應張希校長之邀,以文憶學,共聞雁鳴。

作為吉林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受益者(博士生),又是如今的建設者(導師),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為母校寫下自己求學、治學、教學的所思所感所悟既是感念恩師、回報母校的責任,也是鞭策自己、共勉共進的良機。不揣冒昧,草此小文,一得之見,拋磚引玉。

桃李蔭翳 感念至深

求學生涯,得與名師,幸運之至。我的大學之路起始於延邊大學。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階段,均求學於延大理論物理專業。在這裡,有幸受教於多位名師,我的碩士導師金光星老師,講授超導理論和量子統計物理的朱宰萬老師、量子場論的慕德政老師、群論的林進虎老師、高等量子力學的姜文植老師,都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楷模。為學,他們有深厚學養-推導複雜公式一氣呵成,獨立編撰的講義深入淺出,擷英拾萃;為德,他們有高尚師風-對學生嚴慈相濟、諄諄教導,為我後來與吉林大學結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激勵我在學術上不懈探索。

1998年,我考入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我國現代高壓物理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鄒廣田老師。鄒老師謙遜低調,和藹可親與學生相交,亦師亦友,相互尊重,堪為典範。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鄒廣田院士指導馬琰銘(圖源:吉林大學)

我博士剛入學時,實驗室創建不久,考慮到我碩士期間做的是理論研究,鄒廣田老師希望並鼓勵我繼續從事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強實驗室高壓理論研究力量,還建議我跟隨副導師崔田教授學習利用蒙特卡羅方法來模擬高壓下固體氫的結構和性質。由此,我進入高壓物理研究領域,並堅持在這一領域深耕至今。

當時,固體氫是火箭推進劑,將鋰原子摻雜進入固體氫可以提高推進劑的工作效率,而弄清楚鋰原子的摻雜點位和工作機制,是本領域的一個科學難題。老師把這個難題交給我,既讓我找到了博士階段研究的方向,也深深體會到老師的信任和期望。

在鄒廣田老師、崔田老師的指導下,我採用路徑積分方法來模擬氫和鋰的量子效應,並將其與蒙特卡羅方法相結合,研究高壓下固體氫摻鋰體系的能量狀態和鋰原子的吸收譜,據此編製了大型蒙特卡羅計算模擬程序,通過模擬解決了鋰原子佔位和工作機制問題。

學術求索“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但師生共處的日子裡,師長風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滋養着我。猶記得寫博士畢業論文時,要對博士期間的科研工作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總結,但又受限於自己的水平,殊感不易。所幸鄒老師傾力相助,對我的博士論文進行了多輪精心修改,花費了大量心血。博士論文成稿後,鄒老師又與我面對面討論,逐句逐字琢磨,每輪修改持續數周,老師卻不辭辛苦、不厭其煩,手把手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在這場科學研究的“馬拉松”中,鄒廣田老師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深深影響了我,也成為我指導學生的基本準則。

博士求學經歷令我難忘,畢業時老師和學校待我之厚,更令我心暖。2001年,我即將博士畢業,是“走”

是“留”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選擇題”。鄒廣田老師考慮到實驗室要快速發展,在高壓理論方向急需留用優秀人才,權衡再三後想出來一個兩全的辦法,就是在我沒有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就留用我,而且得到了學校的全力支持。就這樣,6月才能獲得博士學位的我,在當年3月已正式留校。正是鄒廣田老師的大智慧和為我前途設計的責任心,正是吉林大學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的人才觀,促成了我與吉大的不解之緣。

在吉林大學,類似於我這種“非常規”人才引進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物理學院的王志偉,他是唐敖慶班的優秀學生,因表現突出,2016年本科畢業後就經學校特批預留在了物理學院,後赴英國約克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隨後又到加拿大萊斯布里奇大學和英國華威大學做了兩期博士後,如今已是量子宇宙和黑洞領域的學術新星,即將全職回校工作。

目前,吉林大學的“金種子計劃”已成為學校的特色人才計劃,對“好苗子”的特事特辦,這既展示了吉大的眼界和胸懷,也彰顯吉大的魅力與溫暖。

放眼世界 求新前沿

學術研究,必須放開眼量看世界、縱目通視四海,國際化視野往往能開拓出新的科研方向。“求學唯堅”奠定突破的基礎,“求知唯新“決定突破的上限,這是我多年學術生涯的深刻體悟。

關於“求學唯堅”,先講一下我突破英語聽說關的經歷。之所以要學好英語,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是因為,科學是無國界的,如果不能用英文與外國學者交流和討論,不能用英文在會議上展示和傳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就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為中國爭得一席之地。

在高壓科學領域,國際高壓科學與技術會議是公認的頂級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頒發兩個獎項(每個獎項各授予一人):bridgeman終身成就獎和jamieson青年科學家獎。

2001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第18屆國際高壓科學與技術會議上,我有幸成為首位獲jamieson獎項的中國籍學者。按會議要求,獲獎人要作30分鐘(含10分鐘提問)的大會報告。這是我第一次作英文報告,還要面對300多位國際高壓科學領域專家,以“鴨梨山大”形容也毫不為過。為了作好這場學術報告,我前後伏案一個多月準備ppt,又下功夫把每張ppt的內容全部寫出並認真背下。

大會上作報告還算順利,現在想來,與其說是“講”,還不如說是“背”更為貼切。但在提問環節還是遇到了“麻煩”,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實在沒能聽懂,只能連說了幾遍“pardon”,請提問人重複了幾次問題後,連猜帶蒙地進行了回答。至今憶起,仍覺“忐忑”。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2001年7月24日國際高壓科學與技術協會主席porowski為馬琰銘頒發jamieson獎證書(圖源:浙江大學)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2001年7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士毛河光為馬銘頒發jamieson獎盃(圖源:吉林大學)

此後,我下定決心突破英語聽說關,為此自己下了-番苦功夫。後來,我在加拿大和瑞士總計工作了四年多,用英文作組會報告成為常態。開始階段我還是以“背報告”為主,在持續漸進一年多後的某一天,突然感覺作英文報告進入了一個隨心所欲的新境界,真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明悟。如今,我已用英文在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國際學術大會上作邀請報告超過100次。前幾年因疫情,國際交流次數銳減。今年7月,我到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參加了一次高壓科學領域的高登會議。雖感用英文作報告生疏了些,但仍能順利講下來。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感受到,治學就像學英語一樣,下功夫習得的能力,才是自己最可靠的“底牌”。

關於“求知唯新”,還是要從2001年的第18屆國際高壓科學與技術會議講起。我作報告時,台下的一位聽眾是加拿大科學院院士、國際高壓計算領域頂尖科學家john tse。會後,他邀請我到他的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我欣然應邀,於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赴加拿大進行博士後研究。

在加拿大,我沒有墨守成規堅持博士期間所掌握的基於概率統計理論的蒙特卡洛模擬研究方法,而是選擇了對我來說全新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方法。第一性原理方法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求解薛定諤方程的計算方法,能夠獲得凝聚態體系中最激動人心的電子的基本信息,還能夠模擬出可以與實驗數據直接比對的各種性質。這類方法所能解決的高壓科學問題更多、所能研究的目標體系更廣泛。在加拿大工作期間,通過對這類方法的理論基礎、計算軟件、解決科學問題路徑的系統性學習和把握,:我建立起了學術生涯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基礎。

在加拿大掌握的計算方法和軟件均是本領域長期以來建立好的,回國兩年來我的課題組也發表了多篇論文,但距突破性創新總感覺還差“臨門一腳”。科學領域的突破很多是由理論方法或實驗技術變革性創新所驅動的。我一直在嘗試尋找計算方法方面的突破口。

一個偶然機會,我捕捉到了一個發展計算方法的新興方向,即晶體結構預測,該方法不需要其它輸入參數,僅依據化學組分信息就可以計算出材料的晶體結構,此類方法勢必會推動新材料設計領域的快速發展。

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我主動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artem oganov教授團隊學習晶體結構預測相關理論方法,開啟了第二段長期國外研究的生活。如果說第一段國外經歷初步開拓了我的研究領域,第二次國外經歷就是我進一步主動求變、力求突破的嘗試。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課題組發展了以calypso命名的基於群智理論的晶體結構預測新方法,編製了擁有9個軟件著作權的計算軟件,並獲得了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和quantum espresso基金會聯合頒發的首屆“walter kohn”獎。如今,calypso已發展成為國際本領域通用的方法和軟件之一,被寫入22本國際專著和系列叢書,截至目前已被77個國家的4,700餘位學者簽訂版權廣泛使用,標註使用該軟件、用戶在nature子刊、prl、jacs等期刊已經發表了1,950篇sci論文,解決了物理、化學、材料、信息、地學等領域中一系列與晶體結構密切相關的科學難題。

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馬琰銘獲得“walter kohn”獎(圖源:吉林大學)

晶體結構預測方法特別適合於解決高壓下材料新結構的科學難題。我的團隊利用此類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如發現了鈉在高壓下從金屬轉變為絕緣體的反wilson轉變;解決了高壓下金屬鋰的半導體相的結構難題;發現了高壓下超導溫度超過210k的氫基高溫超導體cah6,開拓了氫籠型結構氫基高溫超導體這一個新超導家族的研究道路。這些研究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引領本領域快速發展。

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當你受到過森林的蔭蔽和滋養,自然也想成為其中的一棵大樹。

正是基於這樣的樸素願望,2004年7月,我從加拿大回到吉林大學創建了研究課題組(圖5),開始了我的研究生導師生涯。蘇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當那些在延大、吉大求學的日子浮上心頭,一種為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學生能夠考上研究生,基本上已經證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後續能否培養成才,導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高質量的研究生培養,一定是讓學生站在導師的肩膀上開始科學研究,絕不是單單布置給學生一個代表領域前沿、學術思想明晰、科學問題清楚的博士論文課題而已。

導師能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方案?能不能每周甚至每天抽出時間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和討論?能不能將學生髮展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核心?如此數問,縈繞心頭,自是如臨如履、不敢稍有懈怠。

當導師後,我按照“不放棄、不放鬆、不計較”的原則,與研究生建立了“朋友兼家長式”的相處模式。20年來已培養了47名博士研究生,27人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3人獲得了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長期職位。8人獲得了國家級四青人才稱號(其中3人還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其中5人本科畢業於非985高校;我指導下的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部來自於非985高校。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心得。上任第一天,浙大新校長走進校園一線調研 - 天天要聞

2007年6月13日,馬琰銘課題組在南湖公園團建(圖源:吉林大學)

一是不放棄,持之以恆,方能點石成金。吉林大學的研究生生源質量相較於其他985高校不具有優勢,全校的碩士研究生來自於985高校的佔比不足三分之一。短期內,這種生源局面也難以完全改變。但一代代吉大老師從不因此而抱怨,而是努力在教學相長中,成就更好的學生和自己。

我的學生王彥超,本科畢業於白城師範學院,剛進入我的課題組時,理論基礎較為薄弱,但是刻苦努力,有信心啃硬骨頭,熱愛發展計算方法。結合他的研究興趣,我為他制定了專門的培養方案,幫他選定了發展晶體結構計算方法這一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經過7年(2006-2013年)的精心培養和他個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他解決了成鍵特徵矩陣方法表徵晶體結構、晶體對稱性檢索均衡採樣勢能面、粒子群優化算法全局優化勢能面等一系列難題,發展了以calypso命名的晶體結構預測方法和軟件,相關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如今,他已經成為我國計算方法和軟件研究領域的稀缺人才,2018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202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二是不放鬆,嚴格要求,方能奮力自強。我體會做學術,“躺平”很容易,“躺贏”不可能。養成好習慣,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一些初入門的研究生,自律性差,散漫隨意。針對這類學生,導師有責任在規劃好科研方向和任務的同時,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自律習慣。我的學生謝禹,剛進課題組時,理論基礎好、科研能力強,但自律性差,在實驗室經常幾天都見不到他的身影。對此,我採取“盯人戰術”,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個“早八晚十”的作息表。每到實驗室,先查考勤、時時督促,不到一年,謝禹日漸自律自強,經常主動加班加點、鑽研課題。博士畢業後的8年時間,他先後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萊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8年,他以學術帶頭人身份回到學校工作,2020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三是不計較,躬身為橋,方能育人有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評價一名導師是否合格,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是看導師是否將研究生的發展作為自己的工作核心,是否將研究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的學生陳欣,進入我的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熱電材料的計算工作。2011年中旬,我參加了一個多尺度材料模擬領域的國際會議,期間遇到了我的好朋友,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david singh博士。當了解到他正在招聘一名從事熱電材料研究的博士後,我隨即將陳欣的簡歷推薦給他,而他也認為陳欣的研究背景和工作能力十分適合。那時,陳欣的博士研究工作剛進行了兩年,雖然也發表了論文,但手頭的大部分工作還未完成。考慮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我-邊安排其他學生接手陳欣未完成的課題,一邊聯繫研究生院批准她提前畢業答辯。最終,在多方努力下,陳欣在兩年半時間內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成功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我培養研究生始終遵循一個信條,學生的利益至高無上,老師應有為學生躬身為橋的覺悟。

回望求學、治學、教學路,科學事業的突破也許有運氣的成分,但更需要的是執着和堅守。我在2006年幸運的把握住了晶體結構預測這一新興方向的發展機遇,成為國際上最早進入該領域的探索者之一,18年後的今天,我仍舊在為推動本領域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現在想來,沒有恩師們的執着和堅守,我也許無緣于吉大、無緣於一生的學術方向;沒有自己的執着和堅守,我也許無緣於今天的學術成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沒有學生的執着和堅守,我也許無緣於成為一個合格的師者。

行筆至此,感慨萬千。誰都不能改變過去,學習定能改變未來。學無止境,行以致遠;問道求真,唯堅唯新。願與諸君共勉,上下求索,不改其心!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加沙救援人員遇襲致多人死亡 以軍:已展開調查 - 天天要聞

加沙救援人員遇襲致多人死亡 以軍:已展開調查

當地時間4月3日,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表示,以軍正在對此前在加沙地帶發生的多名救援人員遇襲事件進行調查。發言人表示,軍方已經將調查權移交給指揮系統之外的總參謀部系統,已查明具體發生了什麼,並“在必要時追究責任人的責任”。
緬甸強震已致該國3145人死亡 - 天天要聞

緬甸強震已致該國3145人死亡

總台記者當地時間4月3日從緬甸國家廣播電視台獲悉,緬甸強震已在該國造成3145人死亡、4589人受傷,另有221人失蹤。(總台記者 姚瑞昕)...
山東省落實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推進會在北京舉行 - 天天要聞

山東省落實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推進會在北京舉行

海報新聞記者 白雪飛 北京報道4月3日,山東省落實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推進會以“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貢獻地方力量”為主題,由山東省政府、非盟駐華代表處、剛果(布)駐華使館主辦,山東省外辦承辦,是山東落實國家對非合作戰略,扛牢“走在前、挑大樑”使命擔當的創新舉措,為魯非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