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講,生態自信就是家園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家園自信不可或缺。
在人類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生態環境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文明進程緊密交織,深刻影響着人類社會的興衰。步入AI時代,生態自信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與使命,它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堅定信念,更是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所在,與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緊密契合。
一、溯源:歷史印記中的生態長卷
中華家園,氣魄雄渾,坐擁巍峨秦嶺,以及奔騰的黃河與長江。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是連東西、和南北的中央山脈,也是生態中樞的調節器的、穩定器。黃河與長江是中華民族的兩大的母親河,一路蜿蜒,滋養着兩岸廣袤的土地,孕育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生態與家園的命運緊緊相連。
(一)五千年文明的生態哲思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智慧。古老的農耕文明裡,都江堰水利工程以魚嘴分水、飛沙堰排沙的精妙設計,暗合現代生態水文學原理,讓成都平原“水旱從人”長達兩千餘年,成為人類與自然協作的典範。《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桑基魚塘系統,實現了“塘養魚、魚肥桑、桑飼蠶、蠶沙入塘”的物質閉環,比現代循環農業早了1500年,展現出古人對生態循環的深刻理解。
中國山水畫常體現“可居可游”的生態意境,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提出的透視法則,體現了人對自然空間的詩意追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藝術表達。蘇州園林通過獨特的建築布局營造微氣候,像留園能創造出“夏有涼風、冬避嚴寒”的局部生態,其溫度調節效能堪比現代空調系統,彰顯了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同時,《山海經》記載的“南山經”,其地理特徵與秦嶺高度吻合,印證着先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智慧;商鞅變法“開阡陌”時的封山禁令,開創了制度性生態保護的先河;唐代“禁山令”規定“春夏不伐木”,構建了最早的季節性資源管理制度,終南山隱士文化中的“草木為友,禽鳥為朋”,王維輞川別業開創“空山新雨後”的造園理念,將生態倫理升華為精神棲居。
(二)盛世與亂世的生態變奏
周秦漢唐時期,關中地區依託秦嶺的庇護和黃河的潤澤,成為生態與文明和諧共生的典範。關中被山帶河,物產豐饒,是“雍容華貴”“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國”。那時,茂密的“關中森林”與精巧的“關中園林”,是這片土地文明繁榮的重要生態支撐。“八水環繞”的長安,靈動的河水不僅提供豐富水源,更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景觀。周文王營建的靈台公園,是中國首個皇家園林,《大雅·靈台》中“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生動描繪出動物悠然、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景象。秦漢時期的上林苑規模宏大,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彰顯出美麗生態對家園繁榮的重要性。盛世之時,人們滿懷對家園的熱愛與敬畏,積極投身家園建設。而在亂世,戰火紛飛、過度開墾與掠奪式開發,使家園生態遭受重創。自然的平衡被打破,美好家園滿目瘡痍。但中華民族從未放棄對自我家園的守護與重建,即便飽受磨難,也始終懷揣着復興家園的夢想。
二、奮進:當代家園的生態重塑
當代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家園復興成為重要使命。生態覺醒成為時代強音,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對於家園的重要性。
(一)國家工程的生態偉力
我國開展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生態修復工程,彰顯出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與魄力。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超5億畝,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為家園築牢了綠色屏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廣袤的林區得到休養生息,森林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守護着生態平衡。
在“一山兩河”的核心區域,生態保護工作同樣取得顯著成效。秦嶺通過一系列嚴格的保護措施,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通過10萬+智能傳感器構建立體監測網絡,實時追蹤3176種野生動植物,金絲猴AI識別系統通過面部紋理比對,建立5000個個體的數字檔案,種群動態監測精度達99.7%。黃河流域實施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讓黃河水質逐步改善,流域生態系統趨於穩定。長江流域推行的十年禁漁等政策,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恢復。
(二)從抗爭到自覺的生態進階
塞罕壩三代人造林,森林覆蓋率從11.4%飆升至82%,將荒漠變為綠洲,書寫了生態奇蹟。庫布其沙漠30年治理,創造5000億元生態財富,成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的典範。這些成就展現出中國在生態修復、家園重建上的決心與成就,也體現了從生存抗爭到文明自覺的轉變。
朱䴉保護也是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1981年洋縣發現全球僅存7隻野生朱䴉,通過人工繁育與棲息地修復,種群數量突破萬隻。幼鳥成活率從12%提升至89%。在朱䴉棲息地推行“稻鰍共作”生態農業,農藥使用量減少70%,畝均增收1200元;通過APP上報朱䴉活動軌跡,AI自動生成保護建議,人鳥衝突下降65%。
(三)生態自信的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為家園復興提供了堅實保障。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8%。實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劃定319萬平方公里保護區,涵蓋25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守護着珍貴的生態資源。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明確規定自然生態空間,實行空間用途管制,集約節約用好每一寸國土。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少省份還制定實施了生態文明促進條例,為生態自信提供法律保障。
三、革新:AI賦能的生態躍遷
AI技術的崛起,為家園生態治理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從感知、認知到治理層面,全方位提升生態保護的能力與效率。
(一)感知革命的生態洞察
在感知革命方面,中國構建了天地一體的監測網絡。“碳衛星”集群發射,其中全球首顆森林碳匯監測衛星可精準測算0.01%的植被生物量變化,為碳匯監測提供關鍵數據。無人機生態巡檢在雲南亞洲象保護區實現種群動態追蹤,預警準確率達98%,讓野生動物保護更具科學性與及時性。數字孿生地球技術也取得顯著成果,黃河“數字孿生”系統集成6萬處水文站點數據,能對洪峰演進進行72小時精準預測,為防洪減災提供有力支持;秦嶺智慧生態雲通過100萬個傳感器構建生物多樣性圖譜,發現7個新物種棲息地,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讓我們對家園生態的變化了如指掌。
同時,在秦嶺主峰太白山之巔,智能傳感器正以每秒500次的頻率採集原始林的溫濕度數據;漢江源頭的水下機器人穿梭於清泉石隙,實時監測着中華秋沙鴨的繁育動態;佛坪自然保護區的AI影像系統,精準識別著大熊貓的獨特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1:1三維建模,模擬氣候變化對竹類分布的影響,指導棲息地修復工程;漢江流域水文數字孿生體,72小時洪水預報誤差小於5%,2023年成功規避3次重大險情。
(二)認知突破的生態解碼
認知革命中,AI對生態規律的算法破譯不斷取得突破。螞蟻集團AI解析紅樹林根繫結構,優化海岸帶修復方案,使固碳效率提升40%,為海洋生態修復提供了新思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通過建立AI聲紋庫,利用20萬小時野外錄音實現個體識別,種群監測成本下降75%,極大提高了珍稀動物的監測與保護水平。在氣候模擬領域,之江實驗室“大氣腦”模型將颱風路徑預測誤差縮小至30公里,預警提前量增加24小時;國家電網AI調度系統依據氣象數據優化清潔能源消納,2023年減少棄風棄光電量180億度,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與穩定性,為家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朱䴉基因組計劃通過華大基因AI平台分析2.3億個鹼基對,發現羽色退化與食物鏈的隱性關聯 ;大熊貓腸道菌群研究利用阿里雲ET大腦解析1.5萬份糞便樣本,優化人工繁育飼料配方,幼崽存活率提升40% 。秦嶺氣候預測模型利用量子計算處理2000年氣象數據,精準模擬亞熱帶北界遷移規律 ;長江中下游稻作系統通過AI提前90天預警極端天氣,2023年減少農業損失120億元 。
(三)治理升級的生態優化
治理革命中,AI實現精準施策。阿里雲ET環境大腦在長三角實現PM2.5源解析精度90%,為重點企業減排提供科學指導;百度污水處理AI模型通過神經網絡優化曝氣量,能耗降低25%,出水達標率達99.7%,有效提升了污染治理效能。生態補償的智能合約也在不斷完善,福建武夷山碳匯交易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確權23萬畝生態林,年交易額突破5億元;長江流域橫向補償系統通過AI核算13省生態貢獻值,自動觸發財政轉移支付,推動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助力家園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渭河智慧治污系統利用溯源算法鎖定1389個隱蔽排污口,水質達標率從42%升至91%;電子鼻監測網絡通過2000台設備實時嗅探秦嶺空氣質量,重污染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大熊貓碳匯交易平台對每平方公里棲息地年均固碳量確權交易,2023年兌現生態補償金2.3億元;朱䴉保護數字合約讓企業認養朱䴉的生態貢獻值自動上鏈,轉化為綠色信貸額度。
四、展望:數字文明的生態新程
在數字文明時代,生態自信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它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上,更延伸至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全球生態治理的擔當。
(一)數字時代的技術倫理與生態融合
在數字文明時代,構建生態自信需要遵循獨特的技術倫理,融入東方智慧。雄安新區規劃AI系統在建築布局中遵循“負陰抱陽”風水原則,降低熱島效應2.3℃,將傳統哲學與現代城市規劃相結合,打造生態宜居的未來家園。故宮文物修復機器人學習“修舊如舊”傳統技藝,在數字修復中保留歷史滄桑感,實現文化傳承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守護家園的歷史文化記憶。
發展哲學也在向生態方向轉變,雙碳戰略下,國家電投“氫能走廊”規劃將風電制氫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兩山”理論在數字實踐中不斷深化,安吉竹林碳匯交易平台讓每根毛竹生長創造0.5元碳匯收益,實現生態價值的量化與轉化,讓家園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生態自信的民族凝聚力鍛造
生態自信不僅關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還有助於提升民族凝聚力。對自身生態環境的自信,能激發民眾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從古老的農耕文明中對土地的敬畏,到傳統山水畫里對自然山水的讚美,生態元素早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在一些地方,隨着生態保護工作的推進,曾經因過度開發而受損的自然景觀得以恢復,當地以此為契機,重新舉辦傳統的農耕文化節日,人們身着傳統服飾,參與農事體驗、民俗表演等活動,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全球治理的中國生態擔當
在全球生態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生態自信彰顯大國擔當。在國際生態合作中,中國積極分享基於AI技術的生態治理經驗。在非洲“綠色長城”計劃中,中國AI系統幫助11國優化植樹方案,植被覆蓋率年均提升3%;瀾滄江 - 湄公河水質預警平台共享水文大數據,跨境污染事件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文化交流上,敦煌數字文保技術通過4K影像結合AI修復,讓30國遊客雲端體驗壁畫重生;二十四節氣元宇宙藉助VR技術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促進了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
同時,中國積极參与國際生態援助,非洲“數字角馬”計劃中,中國AI系統優化馬賽馬拉保護區巡護路線,人獸衝突減少45% ;東南亞紅樹林保護中,華為雲AI模型預測海岸侵蝕,指導7國種植1.2億株樹苗 。朱䴉元宇宙通過4D技術重現物種重生歷程,全球觀眾可虛擬參與野外保護 ;數字絲綢之路生態雲共享128項智能治污方案,助力共建國家空氣優良天數平均增加35天。
結語:奏響數字與生命的和諧樂章
當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統藉助AI重現5000年前的治水智慧,當秦嶺生態大數據平台如忠誠衛士實時守護“中央水塔”,我們真切目睹了技術與文明跨越時空的深度交融,這是生態自信在數字時代的激昂奏響。北斗衛星高懸天際,密切注視着秦嶺每片樹葉的光合作用,將自然生命的律動以數字形式精準捕捉;量子計算機憑藉強大算力,成功破譯朱䴉遷徙的基因密碼,解鎖生命延續的神秘圖譜;區塊鏈以不可篡改的特性,詳實記錄下大熊貓棲息的碳匯軌跡,為生態價值的量化與守護提供堅實保障。這一切,絕非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奇蹟突破,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基因在數字浪潮下的蓬勃覺醒。
中國生態自信的深層密碼,隱匿於對古老智慧的傳承與創新之中。我們巧妙運用數字技術,激活“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古老理念,於複雜算法里精心重構“各得其養以成”的現代生態範式。在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征程上,我們既依賴華為昇騰芯片所提供的澎湃算力,以支撐海量數據的高效處理與分析,為生態保護提供堅實的技術後盾;也珍視《詩經》中“關關雎鳩”這般質樸而真摯的生命禮讚,它承載着中華民族對自然生靈的敬畏與熱愛,成為我們守護生態的精神源泉。我們既要依託北斗系統的全球組網能力,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方位、實時化監測;也要汲取終南山“白雲回望合”的生態美學,讓那份對自然和諧之美的追求,融入每一項生態決策與行動。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中國正以堅定的生態自信重新定義現代化的深刻內涵。看吶,秦嶺的縹緲雲霧與數據中心散發的科技輝光相互交織,漢江的澄澈清流與量子計算泛起的智慧漣漪同頻共振,這和諧的畫面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註腳。我們堅信,真正的文明進步,絕非是對自然的肆意征服,而是讓技術成為精心呵護生態家園的忠誠衛士。在AI時代的宏大背景下,我們給出獨具東方智慧的答案:在數字與生命的和諧交響中,向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穩步邁進,讓中華民族的家園成為全球生態文明的璀璨燈塔!(文/黨雙忍)
2025年3月30日於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