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反華媒體下重手,1300多人被“斷糧”,特朗普真有這麼好心?背後原因不簡單!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試圖削弱美國政府資助的媒體機構“美國之音”及其母公司和其他六個聯邦機構。
這是美國政府為縮減官僚機構所採取的最新措施。
該命令的簽署讓“美國之音”陷入困境,其1300多名全職員工被停職,機構運轉幾近癱瘓。
“美國之音”成立於1942年,在冷戰時期被視為意識形態對抗的“輿論武器”,以傳播“自由民主”為名在全球廣播。
然而,實際上,它常被指責干涉他國內政,有時甚至鼓吹“顏色革命”。這些行為讓其聲譽受到質疑,特別是在針對中國的報道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近年來,“美國之音”頻繁發布帶有明顯偏見的涉華報道。
例如,他們曾惡意揣測柬埔寨首相洪森訪華的目的,遭到柬埔寨外交部的嚴厲批評,指責其發表誤導性假新聞來抹黑正常的中柬合作。
此外,從涉及新疆人權問題到南海爭議,再到支持“台獨”勢力和香港的抗議者,“美國之音”幾乎參與了每一個對華不實言論的製造。
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該媒體更是發布了大量反華文章,引起廣泛爭議。
雖然“美國之音”自稱是傳播信息的橋樑,但它似乎更像是意識形態的工具。
即便是美國政府,有時也會指示其發布符合政治需要的言論,據悉,在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中,就曾因其未能體現足夠的反華立場而受到白宮批評。
儘管面臨諸多批評,“美國之音”仍在全球擁有近4億聽眾。
這樣的影響力意味着一篇反華文章可能會有數億人次的觀看,這也加劇了國外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
可如今,即便反華媒體賣力抹黑中國,也仍然逃不過被解散的命運。
一些海外和國內的華人自媒體大V都對此表示不滿,因為許多反華分子背後都有美國的資金支持。
然而,特朗普的政策調整使得這種援助變得不再穩定。
美國一直通過其強大的媒體影響力來維持全球霸權。它通過控制國際輿論,將黑白顛倒,以較小代價擾亂對手國家。
然而,在削減預算的背景下,特朗普對這些媒體動刀,看似在自斷膀臂,但實際上是一種策略調整。
特朗普對這些媒體的不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這些媒體多由自由派掌控,經常批評共和黨的保守派,這讓特朗普無法完全掌控。
其二,美國雖然在宣傳上投入巨資,成功吸引了人才和移民,但也帶來了大量偷渡客和非法移民。
這種情況與保守派的目標相悖,給國家帶來了負擔,並抵消了宣傳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實際上,特朗普並不想徹底取消這些宣傳媒體,他希望通過財政撥款的調整,使這些媒體更符合他的理念。
隨着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弱,特朗普希望藉此機會調整宣傳戰略。
通過減少對其他國家負面信息的炒作,轉而宣傳美國自身,特朗普希望以此增強自己的執政能力和個人形象。
但對於特朗普這一舉動,相隔一個大西洋的歐洲國家坐不住了。
他們指責這些措施不但不合時宜,還可能讓西方世界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據歐盟委員會向《政治報》透露,這些媒體曾是亞洲、歐洲和拉美數百萬人的“真理、希望與民主燈塔”。他們擔心這些機構的關閉可能會讓美國及其盟友的共同對手從中漁利。
自由歐洲電台等組織也加入了批評的行列,認為此舉無異於給對手送大禮,削弱了美國作為全球言論自由捍衛者的角色定位。
這種做法不僅影響美國的輿論地位,也讓那些依賴美國媒體供應的反對勢力面臨困境。
然而,特朗普的關注點顯然不同,他更在乎的是如何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將這視為美國“揮刀自宮”的行為,像“美國之音”這樣的宣傳機構,很可能藉機轉型,尋找更加現代化和隱蔽的方式進行傳播和意識形態輸出。
所以,如果有人認為特朗普這是在向中國示好,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背後其實是多重利益的權衡。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真正能贏得一席之地的,還得是強大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