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上台不足兩個月,就連續兩次對華加征關稅,妄圖重新掀起貿易戰。
對於這種挑釁行為,中方自然不慣着,直接進行了兩輪反制措施。
對於中方的行為,美企認為也算正常,所以並沒有大驚小怪,可當其連續40天沒有收到中方的天然氣訂單後,才明白迴旋鏢已經扎到了自己身上。
那麼這次中方為何連續40天沒下訂單?接替美國市場的又是哪位?
中方開啟主動“脫鉤”?
特朗普剛剛坐上總統寶座,屁股還沒坐熱,就簽署了對華加征關稅的文件,其這麼迫不及待的對華揮舞關稅大棒,說白了還是想要通過關稅來達到其政治目的。
加征關稅,可以提高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從而激勵美國本土製造業的發展,除此之外,特朗普還有可能通過貿易施壓,要求中國多購買美國的商品,特別是農產品和能源。
對於中方來說,這其實就是特朗普的三板斧,早在其第一任期內,就曾利用類似的手段,強迫中國增加購買美國的能源和農產品。
那既然如此,中方怎麼還會讓特朗普的這套“關稅武器”如願奏效,所以早在其對華加征關稅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的手段。
自2月份美國首次宣布對華加征關稅後,中方不僅立刻做出了反制措施,還將官司打到了WTO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美國的液化天然氣(LNG)從中國的進口清單中排除。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連續40天沒有從美國進口LNG,而這一舉動大大出乎特朗普的預料,同時也讓那些曾呼籲“脫鉤”的政客“如願以償”。
要知道在拜登時期,美國很多政客經常打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脫鉤的口號,來促進制造業迴流美國,以此來恢復美國的經濟。
但當他們瘋狂的實現這一目標的時候,卻暴露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那就是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雙方依賴彼此,互相需要對方的商品來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和製造業大國,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對於液化天然氣的需求量更不用說。
而美國作為世界能源出口大國,僅佔中國LNG進口量的5.4%,雖然比重看着很小,但每年進口量超過7000萬噸,而且還佔據着第五大LNG進口國的位置。
所以一旦中國不從美國進口LNG,完全可以轉向其他供應國,尋找替代品。而且,液化天然氣、農產品等美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其他國家可以迅速填補空缺。
如今中國連續40天未向美企下達進口LNG的訂單,已經讓一些美國能源巨頭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他們真的失去中國市場,那必然會導致美國本土的能源出口商面臨嚴重的經濟損失。
而據彭博社報道,對於中國40天未向美企下達LNG訂單的情況,美國能源和農產品出口商已經開始感到焦慮。
尤其是在特朗普再度加稅後,美國對華出口的能源和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
可是中國市場上的需求並不會因此減少,而中國也不會就願意當這個冤大頭,他們可以改變採購方向,從其他國家進口來填補美企的空缺。
可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那勢必會讓美企能源商坐立不安,畢竟中國有着龐大的市場,如果被其他國家所取代,想要在找到這個龐大的市場,無疑難如登天。
澳大利亞成為新贏家
既然將美國踢出,那我們自然會尋找替補,而澳大利亞自然就成為了我們的首選,2023年3月17日,澳大利亞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宣布與中國華潤燃氣公司簽署了一份巨額的LNG供應合同。
合同約定,從2027年起,伍德賽德將在15年內每年向中國供應約60萬噸LNG,預計總量達到900萬噸,這一訂單無疑填補了中方在能源方面的巨大需求,同時也標誌着中澳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事實上,澳大利亞自從與中國改善關係以來,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日益加深,逐步彌補了過去幾年的市場空缺。
澳大利亞的LNG供應相對便宜,且航程較短,比美國的LNG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此外,澳大利亞的能源行業更加靈活且具備較強的供應能力,這使得中方在選擇供應商時,不再僅僅依賴美國,而是更加傾向於與澳大利亞這樣的夥伴進行深度合作。
美國曾一度藉著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緊張的機會,搶佔了中國市場中的大部分份額,2019年,美國煽動澳大利亞政府與中國對抗,導致中澳關係一度跌入低谷,美國的牛肉、小麥和乳製品等農產品曾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替代了澳大利亞的出口。
對此,澳大利亞媒體也曾對這一政策表示批評,認為澳大利亞錯失了重要的貿易機會,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形勢發生了翻轉,澳大利亞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逐漸恢復並加強了與中方的能源合作。
隨着中澳關係的改善,澳大利亞的天然氣出口不僅填補了美國的市場空缺,還迅速佔領了中國市場。這不僅是能源合作的一部分,也是中澳兩國在經濟合作上的互利共贏。
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這筆合同的簽署意味着他們成功地站穩了全球能源市場的重要一席之地,而對於中國來說,這一合作不僅能確保能源供應的多元化,還能提升中澳之間的互信與合作關係。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的能源合作不僅僅局限於液化天然氣,在豬肉等農產品方面,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也逐漸恢復,並且展現出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澳大利亞的成功不僅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還因為其在價格、品質等方面具備優勢,中國在能源、農產品等多個領域的需求使得澳大利亞的出口有了更強的競爭力,並成為了全球重要的供應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失去中國市場後,陷入了極大的困境,美國的一些企業,尤其是LNG出口商,開始感受到來自中國市場的壓力。
據估計,美國每年損失約15億美元的LNG出口收入,而美國的企業則面臨著尋找新買家的巨大挑戰。
而且美國豬肉的出口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許多美國企業的出口資質未能順利續約,這使得他們的市場份額受到了嚴重威脅,中國逐漸轉向俄羅斯、巴西等國家,成為了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對手。
為了消化過剩的產能,企業不得不通過降價促銷等手段來刺激銷量,但這一策略能否奏效仍然是一個未知數,而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如何應對這一市場失衡的問題,也成為了一個嚴峻的考驗。
事實上,過去幾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已經讓許多美國企業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雖然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推動“去中國化”的政策,但由於中國具有強大的產業鏈體系、完善的供應鏈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完全脫離中國的供應鏈對於美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許多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擁有巨大的利益,這使得他們成為了反對“脫鉤政策”的主要力量了,儘管如此,隨着中國多元化全球供應鏈的逐步建立,中方已經不再依賴美國的“單一市場”,而是向全球各地尋找新的貿易夥伴。
信息來源:
多家美企施壓中國供應商降價,專家:絕不能答應! 環球時報2025-03-18
“中國暫停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澳企卻拿下大單” 觀察者網 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