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最高人民檢察院
如果司法案例會說話,它們會說什麼?或許會說,千萬不要犯罪,犯罪是要付出代價的;或許會說,千萬不要害怕,法律會保護每一個善良的人。
每一個司法案例的背後,都有一個懲惡揚善、捍衛公平正義的故事。3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最高檢工作報告。在這份1萬多字的報告中,列舉了26個典型案例。
“用典型案例講好檢察故事、法治故事,是我們報告的一個鮮明特色。”最高檢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最高檢辦公廳綜合研究處處長耿偉說,過去一年,最高檢發布了一大批體現“高質效辦案”要求的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融法理情於一體,效果都很好。
一個人說好不算好,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在聽取最高檢工作報告後,全國人大代表們紛紛表示,報告中的每一個案例都彰顯了檢察機關堅持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
護煙火,守安寧

張紅玲代表
今年2月28日,余華英被執行死刑,檢察機關依法派員臨場監督。而余華英拐賣兒童案也被寫入了今年的最高檢工作報告。報告指出:“檢察機關從嚴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起訴1268人。余華英夥同他人拐賣17名兒童,檢察機關依法起訴,法院判處死刑。”談及余華英案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採油廠南梁採油作業區機關第二黨支部書記張紅玲用“字字千鈞”來形容她在最高檢報告中看到這一內容時的感受。她說:“余華英被判處死刑,讓我們看到了法律對此類嚴重犯罪的零容忍態度。拐賣婦女兒童,是對人權最野蠻的踐踏,是對家庭最殘忍的破壞,一個個破碎的家庭背後,是無數難以言說的痛苦與絕望。余華英案的依法嚴懲,彰顯了司法機關捍衛公平正義的決心,也給潛在的犯罪分子敲響了警鐘。”
記者了解到,此前,余華英拐賣兒童案發回重審後,貴州省貴陽市檢察院追加起訴被告人余華英拐賣李某等6名兒童的犯罪事實,將余華英涉嫌拐賣兒童的數量從11人增至17人。
“法治的進步永無止境,守護婦女兒童權益的道路也任重道遠。”張紅玲代表建議,打擊拐賣婦女兒童,還需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比如,建立更高效的跨區域協作機制,讓各地執法司法部門在信息共享、聯合辦案上銜接更順暢;加強對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行為的懲處力度,真正實現“買賣同罪同罰”;加大對偏遠地區、農村等重點區域的法治宣傳和打拐防拐教育,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防範能力。

齊玉祥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奧德集團科研開發中心主任齊玉祥則對最高檢工作報告中關於“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內容印象深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高發態勢,農村老人防範意識較為薄弱,極易上當受騙。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尤其是懲治跨境電詐犯罪,更好地維護了網絡空間的法治秩序。”齊玉祥代表建議,希望檢察機關進一步做好以案釋法工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法治故事講給老百姓聽,提高老百姓法治意識,同時提升涉外法治工作水平,加強國際司法合作,嚴打跨境電詐犯罪。
這兩個案例案情各異,卻傳遞出同一種清晰且有力的聲音——檢察機關通過高質效檢察履職,為推動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在維護社會穩定、守護人民安寧的征程中,步履不停,矢志不渝。
強信心,促發展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將“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寫入其中。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國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的決心。一直以來,檢察機關都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張淑琴代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最高檢工作報告都提及了法治化營商環境。尤其是最高檢工作報告提到‘加強對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監督,堅決糾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等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督辦31件重點案件’,讓人看到了檢察機關動真碰硬,整治趨利性執法司法的堅定態度。”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北城小學黨總支書記張淑琴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檢察機關不斷加大對趨利性執法司法的整治力度。報告中提及的31件重點案件,已辦結21件,另有2件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
在肯定檢察機關工作的同時,張淑琴代表也建議,希望檢察機關深化與公安、法院、行政機關等的協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趨利性執法司法問題的整治力度。
近年來,“小過重罰”事件時有發生。每當此類事件發生,總會引起輿論的爭議。近年來,檢察機關不斷加大對小過重罰、同案不同罰等涉企監管執法問題的監督力度。今年的最高檢工作報告,小過重罰問題也被特別提及。

劉錦秀代表
“最高檢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針對履職發現的小過重罰、小額濫罰問題,檢察機關向行政執法機關提出檢察建議519件,這讓我們看到了檢察機關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作出的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錦秀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2024年,最高檢發布7件“涉企行政處罰檢察監督”典型案例,同時,通過推廣小過重罰、餐飲類行政處罰等大數據監督模型,指導各地檢察機關運用監督模型辦理類案監督案件450件,促進小過重罰綜合治理。
劉錦秀代表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建議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能,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運用法治力量強信心,促發展。
揚風尚,守公正
當社區矯正人員挺身而出,勇救落水老人時,法律應如何回應這一義舉?最高檢工作報告回應了這一社會關切:社區矯正人員幸某跳入贛江勇救落水老人,江西省檢察機關推動認定重大立功,監督予以減刑,支持見義勇為。

胡曉春代表
“這一事例生動詮釋了檢察機關通過依法履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釋放社會正能量的生動寫照。”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護林防火員、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告訴記者,當一個社區矯正人員從心底激發出善意,檢察機關認可這份善意,並呵護、善待這份善意,增強了見義勇為的“安全感”“含金量”。
一人興善,萬人可激。對個人而言,這是極大的正向激勵。對社會而言,這是助推見義勇為成為新時代社會風尚的法治昭彰。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當美德被破壞,甚至被不法行為所挑戰時,如何以法治之力維護社會公序良俗?最高檢工作報告中的另一起案例發人深省:何某以維繫婚外情為目的,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第三者,檢察機關依法提出抗訴,再審改判第三者全部返還,維護公序良俗。

楊苗苗代表
“這個案例看上去是個家長里短的小事,不是什麼大案要案,但實際上它緊密關聯着家德家風的培育傳承、牽繫着社會風尚的塑造引領。”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107路(新時代文明實踐專線)駕駛員、省婦女聯合會副主席(兼)楊苗苗告訴記者,看到案例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公正司法和老百姓心中的那桿“秤”在同頻共振,看到了檢察機關在履職辦案中堅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全社會崇德向善的積極作為。
來源:檢察日報·兩會特別報道·要聞版
作者:孫風娟 吳貽伙 郭樹合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