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就職前一周,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即將離任換新。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三年之久的美國代表人物,伯恩斯曾因為多次對華“說教”,以及非常沉迷中國的高鐵而聞名。媒體描述伯恩斯幾年時間內或因公務或自行旅遊到過中國幾十個大中型城市,他的很多旅程選擇坐高鐵而不是坐飛機,還曾多次誇讚中國高鐵“絕對令人印象深刻”。作為拜登精挑細選的政客,伯恩斯也經常宣講美國的政策,其中充斥着對華偏見的態度。
10日,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離任之際接受了媒體採訪,他回憶自己在中國的一些政績,聲稱中美在溝通領域有了很大改善,美國和中國在打擊毒品合作等領域也有進展。然而伯恩斯的大部分時間仍然花在對華“說教”的問題上,他表示希望能說服中國“不要再向俄羅斯提供用於戰場上的裝備”了,俄羅斯現在在衝突中使用的微電子產品,大部分都“來源於中國”。然而所有美國的指控均未拿出證據,這種空穴來風的說法持續至今,只有他們在唱獨角戲。
繼而伯恩斯表示,他希望中國能重新考慮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政策,且“必須為此做決定”,不要試圖兩頭通吃。該說法延續了沙利文在12月份的論調,他也將中、俄、朝、伊結合在一起,稱不希望中國和其他三個國家走在一起,現在仍然有回頭的機會。伯恩斯此番表態是延續老舊的論調,但其中又加了一些自己的新的觀點,認為這三個國家“行為具有嚴重破壞性,是國際社會的混亂製造者”,建議中國不要和“不可靠”的國家走在一起。
觀察人士指出,綜合來看雖然伯恩斯對中國提出了多個“願景”,這些大多數都是他們炒作的話題,現實意義不大。伯恩斯發揮了“傳話筒”的作用,但正如外交部之前所說中國對俄羅斯、伊朗等國家的合作是基於互利性前提,符合獨立自主的主權措施,在國際上是完全可行的;此外,美國媒體之前也質疑“印度和這些國家的關係也保持合作,為什麼美國不去發難印度”?拜登的長臂管轄政策才是越來越不受歡迎的關鍵因素,而不是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多次強調中國所謂的“付出代價”和“後果”等詞語加以威懾,特朗普時期會如何?根據路透社援引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名高級官員稱,美國的外交和溝通渠道並沒有表明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要麼是他們所說的言論帶有很大的虛構成分,要麼是美國當前“憑實力出發”的基礎上不足以對中國開啟對抗措施。等到特朗普上台之後,美方預計會收縮他們在國際上的干涉力度,伯恩斯也不願意預測在1月20日之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能有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