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辛圓
今年兩會上,新質生產力不出意料地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引起各界的深切關注。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實現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這需要我們集中力量攻克短板與瓶頸,單憑市場機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政府在此過程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採取積極行動。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將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定位為推動發展的主角,而非配角。”他說。
另一方面,他指出,技術的轉化與產業化需要依託市場機制。“技術的產業化應交由市場來高效完成,這是政府無法替代的。我們既要避免完全市場化的傾向,也要防止政府過度干預。”
周文還表示,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需要深化體制改革,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金融和科技領域,這將有助於釋放生產力的潛能,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他特別指出,必須認識到傳統產業並非必然等同於落後產業,應以辯證、全面的視角看待傳統產業,運用新質生產力與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升級,而非簡單拋棄。
“過去,我們曾一度將傳統產業簡單地等同於落後產業,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導致了對其的片面看待和不當處置。然而,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傳統產業並非必然等同於落後,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傳統產業如同汽車的底盤,厚重而穩固,支撐着中國經濟的穩步前行。”他說。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採訪實錄:
界面新聞:今年兩會上,新質生產力不出意料地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各界的深切關注。首先請您談一談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區別在哪裡?傳統產業能否藉著新質生產力的“東風”重新煥發青春?
周文: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
今天,新的物質生產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形成。馬克思曾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同志也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躍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發生質變時,必然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沒有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突破,就沒有新質生產力,因此,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新”與“質”。所謂“新”,指新質生產力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以實現自立自強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為龍頭的生產力躍升。因此,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高效能、高質量,區別於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一方面提醒我們,不要用傳統的、過時的眼光來看待工作中的困難和發展難題,要看到我們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目前我國只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不是“前列”,着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挑戰。
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卡脖子”。當前,我們在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上的短板,制約了中國的全局發展。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目標,到2035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因此必須要突破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短板障礙。
從時代背景的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新”。它並不是指一般的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所謂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只是代表了“質”,而“新”則是在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上,如果不突破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新質生產力的“新”無法體現。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就沒有新質生產力的“質”;而沒有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也就沒有新質生產力在“質”的基礎上的“新”。只有立足時代背景,我們才能更準確全面地把握總書記所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界面新聞: “新質生產力”一詞最早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9月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的。總書記當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周文:首先,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經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突破,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動舊生產力體系逐步瓦解和新質生產力體系逐步形成的動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進入一個創新密集時代。哪個國家率先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哪個國家就能夠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贏得全球新一輪發展的戰略主動權。
歷史的教訓、現實的趨勢都啟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儘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髮展主動權。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無論是當前提振信心、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還是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鍵都在科技創新,重點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
其次,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體現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信心和決心。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
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於搶佔發展制高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的支撐。要搶佔發展制高點,就必須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係,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於培育競爭新優勢。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包括在人才、技術、資本等方面積累的優勢,以及在市場規模、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提升產業經濟的持續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於蓄積發展新動能。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活創新主體,更為充分地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從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第三,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
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並親自示範,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而且是引領世界發展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回顧過去,眾多學者,包括我自身,曾一度在推進學術研究時,過度依賴並簡單套用西方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導致我們的研究往往脫離實際,難以有效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這種空對空的研究方式,缺乏對中國實際情況的深入理解和針對性,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因如此,我深感“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這一表述真正體現了學術研究應當立足本土、關注現實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這要求我們不僅要積累實踐經驗,更要提煉這些成功經驗背後的理論支撐。我們應當深入反思並調整研究方法,以更加務實、更加貼近實際的態度去推進學術研究,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界面新聞:從經濟學角度看,您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重點是什麼?
周文: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的核心在於精心布局並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具體而言,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傳統產業,我們應秉持新質生態理論,深刻認識其轉型升級的重要性。過去,我們曾一度將傳統產業簡單地等同於落後產業,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導致了對其的片面看待和不當處置。然而,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傳統產業並非必然等同於落後,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傳統產業如同汽車的底盤,厚重而穩固,支撐着中國經濟的穩步前行。因此,我們應以辯證、全面的視角看待傳統產業,運用新質生產力與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升級,而非簡單拋棄。
其次,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應着力發展和壯大。這些產業不僅是中國在大國博弈中的重要砝碼,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其發展,更要致力於做優做強、做大做精。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等多措並舉,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最後,對於未來產業,我們應注重培育和前瞻性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但其發展潛力巨大,對於推動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提前謀劃、科學布局,通過產業政策的規劃布局來推進落實。同時,我們還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投入未來產業領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綜上所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應全面把握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律,以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指導,精心布局、科學謀劃,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界面新聞:如何能讓新質生產力產生的能量更好地釋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一些改革?
周文:在當前階段,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加快形成和發展經濟競爭力,並以此為核心,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係。從生產關係的角度看,深化體制改革是關鍵所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表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活力,同樣,沒有新型生產關係的建立,也難以推進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圍繞新型生產關係的構建,我們需要深化幾個方面的改革。首先,要儘快構建和形成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提高市場效率和減少重複建設,從而減少生產力的內耗並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
其次,要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技術的發展需要資本的支持,金融應服務於科技,通過資本市場支撐科學技術的原創性突破。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中國的制度環境,避免簡單移植外國模式,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此外,科技體制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儘管我們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科技體制的完善應圍繞教育、科學、人才三個方面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綜上所述,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需要我們深化體制改革,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金融和科技領域。這將有助於釋放生產力的潛能,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界面新聞: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周文: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市場在發現和處理信息上比政府要快,在市場的激勵下,大量的企業在新興技術路線上試錯、競爭與合作,進而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支持建設政企聯合研究平台載體,鼓勵民營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政府在組織協調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新領域、新賽道、新產業上重大技術創新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上,政府要加大力度、集中穩定地投入,以產生積累性效果。與此同時,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財稅支持等方式,將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協同起來,從而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效率。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定將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在此進程中,政府應定位為推動發展的主角,而非配角。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在於實現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這需要我們集中力量攻克短板與瓶頸。單憑市場機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因此,政府在此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採取積極行動。
過去,我們在理論上存在誤區,認為內源性創新只能依靠市場,政府只能負責外源性創新。然而,實際上許多關鍵性和原創性技術屬於基礎性研究,需要大量投資、周期長且風險高,這些都是市場難以承擔的。因此,政府必須在此類創新中發揮關鍵作用。
總體而言,政府應有所作為,市場應發揮有效作用,實現技術突破需依靠政府的引導與支持,而技術的轉化與產業化則需依託市場機制。政府不能包攬一切,而應專註於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技術的產業化應交由市場來高效完成,這是政府無法替代的。我們既要避免完全市場化的傾向,也要防止政府過度干預。這也對政府官員和廣大幹部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履行職責和發揮作用。
界面新聞:您在《新質生產力:中國創新發展的着力點與內在邏輯》一書中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各國經濟發展競爭的關鍵點。您認為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哪些發展方向?着力點在於何處?
周文:在“十四五”規劃綱要里,專門有一章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有一節是“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這一章里提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
其中,我國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發展潛力也很大。總書記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就意味着,將來註定要頂替原來的傳統生產力。綠色發展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新的示範,並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除了綠色發展,還有高端設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我相信,隨着我們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強調新質生產力,實現短板上的突破,也意味着我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會越來越佔優勢,甚至是主導地位。在未來,我們也一定能夠看到發展中國家也好,中國自身也好,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和依附。用科技的自立自強,支撐中國更好走向世界。
至於未來產業,“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我們目前雖然還沒走到這裡,但是要做出前瞻性布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大國博弈的關鍵點,未來五年大家都要圍繞怎麼發展壯大,也是各級政府要用力的地方。但要注意全國一盤棋,既不要一哄而上,又不能消極無為,要有重點、有節奏。就像部隊在戰爭上發動進攻一樣,既有主力軍,又有外圍部隊,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打前鋒、佔據前沿佔地。在我看來,上海、江蘇是重要陣地,而且上海一定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陣地,西部地區也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是要因地制宜。
另一個關鍵點是,不能好高騖遠。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步到位。所以,在看待新質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的時候,我曾經提到有一個誤區,不要把生產力的發展簡單等同於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一定是實現原創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創新,而生產力的技術每一天都在進步,量變不到一定程度,不可能發生質變。因此,必須要形成全國一盤棋,各個行業各個地區能夠圍繞重點有序地去突破。
界面新聞: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將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請給廣大讀者留下一些關於新質生產力的思考和建議。
周文:回顧人類歷史可知,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槓桿。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歷史得以不斷向前發展,人類文明也得以不斷進步。從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再到蒸汽機時代,生產工具的變化,也意味着生產力開闢了新的時代,進而催生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所以,新質生產力對於個人、社會,甚至是整個時代來說,都具有開創意義。
我認為,新質生產力會開創新的文明形態,而這種新的文明形態,既不同於工業文明,也不同於農業文明,未來的中國也一定會在新質生產力所開創的新文明形態下,像當年的英國一樣,走在現代化的前列。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素,而且也預示着中國式現代化能夠引領世界發展,中國不光要發展自身,而且也讓整個世界看到了另外一種文明的方向。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挑戰。湯因比提出“挑戰與應戰”模型,他認為瑪雅文明消失,而中華文明還得以延續,就在於中華民族能夠應對好每一場歷史挑戰。因此,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來說,在挑戰面前,如果能夠做出正確的回應,就能夠得到不斷發展,就能夠脫穎而出;反之,如果不能做出正確回應的話,就會被淘汰,對於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