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於泊升
3月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濟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濟市圈“面紗”逐漸揭開。記者在《規劃》中發現,濟市圈定下了到2030年,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的目標,並以“通勤圈”“產業圈”“安全圈”“生活圈”四個直觀緯度來衡量都市圈發展。
濟市圈建設發展都有哪些亮點,“圈內”6市25縣區如何共繪“同心圓”?

思路清晰
以濟南為中心建設三條發展軸
濟市圈是近兩年的熱詞,在各社交媒體平台,經常看到有網友討論濟市圈相關話題。濟南已連續多年將都市圈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着時間推移,有關地方規劃也加重了對濟市圈描繪。濟市圈獲批後,不少居民充滿期待,都市圈未來是什麼樣的?
首先是經濟體量,到2030年,濟市圈經濟總量將突破3萬億元。3萬億元是什麼概念?2024年山東省GDP為9.2萬億元,3萬億元相當於現在全省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
從規模與面積上看,相比於省會經濟圈,濟市圈明顯“瘦身”。目前山東省有136個縣級行政單位,濟市圈有25縣區,規模只佔全省的18%。濟市圈規劃面積2.23萬平方公里,區域佔地面積只佔全省的14%。
既要“瘦身”,也要“強體”,都市圈25縣區,要用6年時間突破3萬億大關,發展任務重,但也前景廣。
《規劃》確定了濟市圈發展思路,即“各揚所長,協調聯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改革牽引,開放合作”“人民至上,和諧共享”。
其中,“一盤棋”“同城化”“協同性”這幾個詞在《規劃》中格外引人注目。
建設都市圈,要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輻射帶動周邊城市接續發展。
《規劃》強調,提高濟南中心城區創新功能、經濟功能、服務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推動區域經濟效益整體提升,在對外輻射上,推進濟淄、濟泰、沿黃軸線展開。

其中,濟淄發展軸以濟淄科創製造走廊為主要載體,推進濟淄兩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文化旅遊、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六個同城化”建設。濟泰發展軸以濟泰生態文旅走廊為主要載體,共同推進泰山、齊長城等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開發旅遊市場。
沿黃髮展軸是以黃河為紐帶,實現黃河由地理阻隔向發展樞軸轉變。連接左右岸、貫通上下游,合力打造沿黃達海設施聯通大通道、綠色生態大走廊、特色產業發展帶。
高鐵、公路、機場同發力
建設六市“通勤圈”
建設濟淄、濟泰、沿黃三條發展軸帶,離不開都市圈內城市的交通互聯。《規劃》重點提及了“通勤圈”建設,指出濟市圈各城市共建綜合立體交通網。
當前,濟南與德州、淄博間擁有較成熟的交通連接基礎,京滬高鐵、濟青高鐵提供了有力支撐。連接聊城的濟鄭高鐵已經通車,連接濱州的濟濱高鐵正在加快建設,濟南與都市圈其他五市將通過“米字型”高鐵實現軌道上的直聯直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濟南分別與其他城市直聯直通基礎上,《規劃》又提到了“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即在都市圈主要通勤方向上布設環形高鐵。據《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2035年)》,這條環形高鐵通道以德商鐵路—濟濱高鐵商河至濱州段—濱淄至濟南(萊蕪)鐵路—濟南萊蕪至泰聊鐵路(規劃中的魯中高鐵)—聊城至德州鐵路為主線,最終在濟市圈形成閉環。

在公路方面,《規劃》提到,完善濟市圈“二環一聯十六射”高速公路網,加快濟市圈環線和濟南繞城高速、濟廣高速、京台高速、青銀高速繁忙路段擴能改造等項目建設。目前,京台高速濟南齊河段正在擴建,濟廣高速改擴建將在今年年底建成並具備通車條件。濟南與都市圈內縣區的連接基礎進一步鞏固,公路通道更加暢通。
備受關注的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也在按計劃推進,未來將躍升至民航最高等級。如何將遙牆機場從濟南的機場變成濟市圈的機場?對此,《規劃》強調了機場與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銜接,建立泰安、德州、淄博、濱州等市與濟南機場的快速通道,實現都市圈內一小時到達機場。

“通過快速化的交通,實現都市圈一小時乃至半小時通勤,進而推進圈內城市的一體化進程。”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張汝華稱,綜合立體交通網是區域經濟交流、交易的配套基礎。理想的交通配套將與濟市圈的城市空間完全融合,交通運輸系統與都市圈區域產業布局、空間發展、市場調節等一脈相承。
“濟南研發+周邊轉化”
“產業圈”事關前途
產業是經濟發展基礎,濟市圈突破3萬億元大關,構建“產業圈”必不可少。
記者梳理髮現,《規劃》着重提及了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並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濟市圈的優勢產業是什麼,將布局哪些未來產業?
據了解,近年來,濟南“工業強市”戰略不斷推進,已形成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為主的四大主導產業。2023年,四大主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
濟南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完善的工業體系為都市圈產業協作提供了支撐保障。
《規劃》提到,濟市圈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協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級、五千億級產業集群。通過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濟市圈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

此前,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全省未來產業集群名單,數量達到15個,涉及濟市圈的就有5個。分別是淄博市氫能及儲能產業集群、濟南市空天信息產業集群、濟南市量子信息產業集群、濟南市未來網絡產業集群、泰安市鹽穴儲能儲氣產業集群。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濟市圈未來產業布局除在空天信息、量子科技、未來網絡、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發力外,還將鎖定元宇宙、基因與細胞技術、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
為了實現部署安排,濟南將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共同制定未來產業政策體系,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眾創空間。通過建設濟南未來產業先導區,實現對量子科技、區塊鏈、空天信息等前沿技術創新領域的突破。

產業種類及規模已確定,濟市圈該如何做大做強產業鏈?
“協作”是《規劃》的高頻詞,濟市圈也將在產業方面加強分工協作。制定產業同城化發展引導目錄,強化區域產業政策對接,強化濟南周邊城市服務配套和產業承接能力,打造“濟南研發+周邊轉化”格局……濟市圈產業協作有着詳細規劃部署。
六市如何增強認同感?
“安全圈”“生活圈”是保證
在濟市圈發展目標中,“安全圈”“生活圈”建設有着相同之處,核心都指向公共服務,民生保障仍是基礎。
“安全圈”對生態、應急安全協同提出要求,“生活圈”對教育、醫療、康養、文體共建共享作了部署。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其他都市圈建設發展中,都會在公共服務上下大力氣。
在華中地區,武漢都市圈正逐步推動教育資源互通共享、社會保障互聯互通。據媒體報道,2023年,駐武漢的湖北省某重點中學託管幫扶了天門市一所高中,託管幫扶為期3年,武漢選派優秀教師定期或不定期指導和幫助天門高中發展。武漢都市圈推進民生同保,“圈內”城市居民不用出門,就能獲得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也被寫入《濟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在教育方面,《規劃》同樣強調協同發展,依託各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資源,聯合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利用現有互聯網技術平台,鼓勵學校跨區域協作。同時,加強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開展學術交流、跨校選課、同層次高校學分互認等。

在醫療方面,濟市圈將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依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推進都市圈內率先實現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彙集、數據共享、創新應用和創新服務。同時,構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
從2019年提出,到2024年“官宣”,如今濟市圈“面紗”已經揭開,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到2030年,濟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將明顯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同城化發展也會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實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