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地區選舉之前,參加競選的賴清德為了騙取選票,還打着“兩岸和平共處”的幌子,等到賴清德勝選之後,他就悍然撕下了偽裝,不再談什麼兩岸和平,反而大談起台灣“主權”之類的言論,暴露出他“台獨”的真面目。
1月26日至27日,王毅外長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泰國曼谷舉行了新一輪會晤,中美會談結束後,各自發表了新聞通告,隨後台當局外事部門就立即發表一篇聲明,抗議中國大陸在新聞通告中有關反“台獨”的言論。
台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頑固地兜售“兩國論”,以為它背後有美國的撐腰可以為所欲為,但沙利文在隨後的講話中就中美關係,狠狠打了台當局的臉。
一、賴清德又飄了
賴清德在贏下台灣地區的選舉後,有關他的批評和質疑就不絕於耳。台島內還在選舉結束後出現了包括外資“逃離”、台幣貶幅擴大等負面經濟效應,這些情況的出現,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各界人士認為賴清德的上台,會加劇台海局勢的惡化。
這一擔憂確有一些道理,被稱為“台獨金孫”的賴清德,他的當選民意支持度僅為4成支持,近6成台島民眾則不支持賴清德,顯然大多數台灣民眾都意識到賴清德激進兩岸路線的危險性。
但國民黨和民眾黨等在野黨沒能實現合力下架民進黨的目標,台島只能迎來民進黨下一個4年的任期。在競選前,賴清德順應島內民意,還喊出過“兩岸和平”等口號,可等到勝選之後,賴清德口中再難聽到“和平”字眼,轉而大談起台灣的“主權”來。
據台媒2月4日報道,賴清德當天到訪臨近福建省的澎湖縣,參加“賴清德蕭美琴澎湖縣感恩便當會”。賴清德在會上表示,國際社會多數肯定了台灣的這次選舉結果,表現出它們對台灣是“民主法治的國家”的承認。
賴清德表態稱他所率領的團隊未來一定會持續打拚,守護台灣“主權”,全力支持澎湖的發展。而同樣的言論,在賴清德當選後就多次說出。在1月26日下午賴清德返回台南謝票時,就承諾會好好建設台南,守護“台灣主權、民主及繁榮”。
而在賴清德口中,言必談“國家”、“主權”、“民主”,毫不掩飾他的“台獨”主張,這些言論幾乎成為了賴清德的“口頭禪”。
面對如此頑固的“台獨”分子,而且還贏下了台島選舉勝利,獲得4年的任期,台海局勢的惡化,已成板上釘釘的事情。可以肯定,蔡英文當局禍亂台灣幾年,將先前兩岸交流溝通的成果悉數破壞,如今賴清德又上台,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將更加渺茫。
對此,大陸接連出手,對台當局予以警告震懾。1月15日瑙魯突然與台“斷交”,給了還沉浸在勝選喜悅當中的賴清德及民進黨一記重擊,台當局惱羞成怒,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編造謊言給自己臉上貼金,指責是大陸用“金錢利誘”了瑙魯。
隨後1月26日至27日,王毅外長在訪問泰國期間,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匆匆飛往泰國,與王毅外長展開了2024年首輪會晤。中美雙方的這次會談時間總計超過12個小時,在會談結束後,1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布新聞通告。
有關這次會談,沙利文專程趕來就是希望中國向伊朗施壓,勸阻也門胡塞武裝停止對紅海過路商船的襲擊。美國想求中國辦事,正巧我國也有一些話要對美國說,事關台灣問題,中方對美再發警告。
美國關於紅海危機的請求,中方沒有答應,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要求,美國依舊敷衍。不過這次會談對於中美雙方的溝通交流還是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雙方一致同意兩國元首應儘早通話,就有關全球、地區及雙邊議題進行元首級溝通。
而據美媒的報道,拜登計劃在今年春天與中方領導人通電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預計在今年再次訪問中國。相比於2023年中美關係的惡化、冷淡,如今雙方的互動頻繁,總歸是件好事。由此也能看出美國對華戰略的一個轉變。
事實上,想要讓中美關係緩和,美國只需要滿足這幾個要求就可以做到,即美國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性行動上,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在經貿領域停止對中國的打壓、遏制等。
其中台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雙邊關係的關鍵。在1月27日中方發布的新聞通告中,王毅外長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是‘台獨’,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也是‘台獨’。”
中方明確要求“美方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將不支持‘台獨’承諾落實到行動上,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面對中方的要求,美國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二、台島的荒唐抗議
事實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一直貫徹着“戰略模糊”政策,即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但對於中國大陸是否具備對台灣地區的領土主權“裝傻充愣”,對於美國是否會下場“保護”台灣,也不做出明確表態。
美國的這一戰略模糊政策,從不是就台灣的地位而說的,台灣屬於中國這是無可爭議的,而是就中美該如何相處、博弈所做出的應對措施。
換言之,美國把台灣問題嚴格控制在中美的博弈之間,它並不在意台當局的意見,而只看重如何利用“台灣牌”來對付中國。譬如在台灣地區選舉結果出爐後,美國總統拜登就此事的表態就是不支持“台獨”。這句話不僅是為了應對中方的情緒,更是對台當局的警告。
美國在反對大陸對台動武的同時,也反對台當局做出過激的行動刺激大陸,總而言之,美國要的是維持台海現狀,這樣它手中的“台灣牌”才能一直奏效。而一旦台海局勢走向戰爭,大陸實現兩岸統一,那美國就失去了遏制中國的一個手段。
換句話說,美國的立場,就是不對台灣問題持任何立場,它只注重台灣與大陸分隔的這一現狀。因此在王毅與沙利文會晤後,相比於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反“台獨”要求,美國白宮發布的新聞稿中,只有一句輕飄飄的“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當中美雙方發布了就此次會晤的新聞通告後,台當局突然跳出來橫插一腳,大放厥詞起來。
台灣外事部門1月28日發表聲明,先是對美國進行一番卑躬屈膝的“跪舔”,聲稱對於美國“再次堅定公開重申支持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堅定立場,表達誠摯歡迎與感謝”。
之後調轉槍口,氣急敗壞地指責大陸“不斷挑釁、威脅周邊國家……意圖改變現狀及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屢以台海議題挾持他國……”這樣一番指責下來,一頂“破壞區域與台海和平穩定”的帽子就被台當局扣到了大陸頭上。
在台灣外事部門的聲明中又提到兩岸“互不隸屬”和台灣所謂的“主權”。對於台當局的這番謬論,1月31日,國台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陳斌華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也是我們同全世界18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
“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肆意謀‘獨’挑釁,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麻煩製造者’。”
台當局還以為它能夠“倚美謀獨”,但美國可從沒沒有表達過“保衛台灣”的承諾。在1月30日晚,沙利文發表公開講話,談到了他在幾天前與王毅外長的會晤。沙利文表示,他曾在談話中深度與中方討論台海兩岸議題並分享各自立場,但由於議題的高度敏感,他不能公開內容。
沙利文承認,美國意識到它幾十年來為塑造或改變中國所做出的努力,無論是明裡還是暗裡,都沒有取得成功。因此沙利文認為,中美競爭不一定會導致衝突,應該“負責任”地管控競爭。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在南海、東海、尤其是台海議題上,中美之間細緻且密集的外交活動至關重要。
顯然,美國沒必要去為了一個台灣和中國爆發軍事衝突乃至戰爭,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儘管中美分歧依然存在,但中美兩國還能維持溝通與交流,圍繞這些分歧進行更多高層外交和磋商,這足以表明,局勢還沒有那麼糟,一切盡在掌控當中。
只是我們也不必對美國有太高的期望,美國依然會繼續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做出承諾卻不落到實處,而這正是未來中美鬥爭的焦點。
參考資料:
1. 中國新聞網——《台當局聲稱大陸以台海議題挾持他國 國台辦回應》
2. 環球網——《王毅與沙利文會面,再提反“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