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派出的專機接連降落北京,帶來的訪問團一波接着一波。這不禁引人深思,日本在幹什麼?是想和中國緩和關係嗎?
首先是日本社會民主黨黨首的到來,她不僅在經濟方面,向中國發出合作請求,更提出“中日絕不能再捲入戰爭”。這句話放在當前中國綜合國力突出的大背景下,可以感受到的是日方對安全問題不言而喻的急迫心態。值得一提的是,其訪華期間,特地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並公開向媒體表達悔過之情。
日本社會民主黨黨首之後,有近200名成員組成的日本經濟界代表團,在時隔4年之後,再度踏上中國之旅。如此規模龐大的代表團來華,無疑是日方希望緩解中國對日本水產品進口禁令所帶來的經濟壓力。
其實從1975年起,日本經濟界每年都組團訪華,但之前因為特殊原因,停了大約4年時間,而就在這段時間裡,中國gdp增幅已高達超過4萬億美元,堪比日本全年gdp總量。而現在日本經濟界代表團訪華,顯然是日本對於和中國經貿關係前景的強烈渴望。
日本商業巨頭雲集的代表團,在訪問期間,不僅與中國高層會面,更是與中國企業界的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討論的問題包括解決日本水產進口限制問題,和供應鏈穩定性等。
據悉,自中國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以來,日本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四分之一以上的水產品出口量消失,價格也出現暴跌。
不過日本應明白,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有很大一部分出於日本自身。若日本沒有進行福島核廢水排海舉動,中國根本不會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若日本沒有追隨美國對華“脫鉤”政策,中日之間的供應鏈,也不會出現動搖。
對於中國而言,現在日本高官和代表屢次登門拜訪,尋求經濟領域的新共識,中方自然展現出了應有的禮節與合作意願。畢竟,在光刻膠等技術領域,中日兩國仍可共同維護產業鏈的穩定。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日本政府主流的對華態度並沒有根本改變。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日本政府渴望通過所謂的“親華派”代表的訪華活動,來修復中日關係,但要讓中方改變態度,不能僅僅依賴形式上的拜訪與合作。日本若要與中國繼續深化友好關係,必須從根本上調整對華政策,停止追隨美國的步伐。
既然說到美國,如今有一個事實,是日本必須明白的,美國的對華脫鉤政策,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甚至說,中國已經用實質性的反制舉動,回應了美國。
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美國曾經習慣於扮演霸主的角色。但在最近的一場隱形"資源戰"中,美國嘗到了不一樣的滋味。
一直受到美國打壓的中國,如今突然間變身,展現了在稀土資源出口上的控制力。當中國決定對鎵和鍺的輸出關閉閥門時,美國感受到的不僅是突如其來的供應鏈緊張,更有一種戰略層面的失衡。
去年7月,中方宣布正式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為何這個行動對於美國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因為鎵和鍺在高科技產業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且中國則是這些稀有金屬資源的全球最大“供應商”。
美國初期或許並未將其看作大問題,心存僥倖地認為依靠“廢物回收”以及尋找新的供應鏈就可以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短期內替代中國的地位。
後來在嘗到一定苦頭後,美國開始頻繁派高官訪問中國,意在緩和兩國的緊繃關係。而中國也顯示出一定的開放姿態,對部分企業解除了半導體材料的出口限制,但美國的蠢蠢欲動卻沒有因此停止。反而,在中國稍作鬆口之後,美國接二連三地出台了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禁止五角大樓購買中國企業製造的電池。
面對美國的背信棄義,中國的忍耐終於到達了極限,中方着手使用早已準備好的反制措施,這不只是一記重拳,更像是拉開了一場悄無聲息的反制序幕。中國的反制不再是被動應對,而是主動出擊,表明了不再會在美國面前退縮。
長期以來,中國與美國的交往歷程,讓美國已經對中國有了清醒的認識。如今,中國在全球舞台上越發自信,愈加堅決地捍衛自身權益。美國的制裁與反制裁,早已不是單方面的遊戲。從中國停止對美出口鎵和鍺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那麼這樣來看,既然美國都挨了中方結結實實的“一拳”,那麼只會跟在美國身後的日本,未來該怎麼做,想必也就不用我們多說什麼了。
總的來說,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都應該明白,和中國作對是沒有好結果的,我們雖然不會利用自身實力主動威脅美日,但若是後者進行挑釁,我們自然是有能力作出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