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馬爾代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茲表示,印度政府已經同意從馬爾代夫撤軍。《印度教徒報》報道稱,有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關於撤軍的討論仍在進行中。據悉,在近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會見了印度總理莫迪,期間雙方就討論了印軍從馬爾代夫撤離的問題。會後穆伊茲表示雙方進行了建設性的對話,已經達成了撤軍的協議,目前正在從技術層面上取得進展。他還表示馬爾代夫致力於通過外交渠道合作解決問題,以確保該國領土上沒有外國軍事存在。
(馬爾代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茲)
印度方面似乎對此還不太樂意,這位印度政府的消息人士堅稱,印軍參與維護“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的機制是兩國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媒《印度教徒報》甚至認為,如果真的從馬爾代夫撤軍,新德里將遭遇一場“外交失敗”。印度人的腦子裡真是充滿了“大國夢”,仍將周邊國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可現在不是幾百年前殖民主義橫行的時代,包括印度的老宗主國英國,在二戰結束不久後,海外殖民體系也基本瓦解了。
(圖為馬爾代夫)
值得注意的是,馬爾代夫除了擁有美麗的風景,戰略位置也很重要,作為一個島國包含26個環礁,有上千座珊瑚礁群島,南北長達820公里,整條島鏈幾乎猶如攔網一樣將印度洋東西隔開。印度洋有着連接東西方的重要航道,控制馬爾代夫意味着印度將擴大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就在去年,印度就在馬爾代夫布設了10個雷達站,以強化印度對印度洋的監控能力。當前印度在馬爾代夫的駐軍約有75人,馬爾代夫相當於印度的前哨站。由於馬爾代夫距離印度很近,印度人也將馬爾代夫像尼泊爾、不丹那樣,視為印度的勢力範圍。
(圖為馬爾代夫位置)
但馬爾代夫對印度充滿了警惕,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在上台第二天(今年11月17日),就公開要求印度從馬爾代夫撤軍。此前他在大選中的對手薩利赫更加親近印度,而穆伊茲堅持“馬爾代夫優先”的政策。穆伊茲認為,在馬爾代夫境內部署外國軍人的做法“有損主權”。事實上,印度這幾十號人駐紮馬爾代夫的理由也並不光明正大,本來印度“好心”為馬爾代夫提供了數架飛機,可卻猶如捆綁銷售一般,以操作和維護這些飛機為由,硬是將75名印軍派駐到了馬爾代夫。此事發生後不久,馬爾代夫人就發起了一場“印度離開”的運動,試圖將印軍驅離。
(圖為中國企業承建的中馬友誼大橋)
馬爾代夫當前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更傾向於和中國發展外交關係。和印度人合作,會導致主權受損,和中國合作互不干涉內政,還能互利共贏。其實早在上屆總統亞明執政的時期,馬爾代夫就提升了和中國的外交關係,因而獲得了更多的經濟援助,以支持該國基礎設施建設及經濟的發展,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項目就是中國承建的馬爾代夫首座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就曾在社交媒體上,誇讚這座大橋是“整個國家通往希望和繁榮的橋樑”,新華社更是刊文稱這座橋盤活了馬爾代夫整個國家。
整體來看,不僅僅是馬爾代夫,還有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印度視為“勢力範圍”的國家,都在試圖擺脫印度的不良影響,轉而和中國合作互利共贏。本質上來看,這是一種反抗強權壓迫的行為,“南亞霸主”不是白叫的,印度雖然在大國中實力不夠強,但是在南亞這一畝三分地“稱王稱霸”已久。相較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更加受到小國們歡迎,印度的霸權思維是時候該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