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過去的國慶假期里,我們在高高興興的過節,結果歐盟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措,在10月4日正式啟動對中國的電動車進行調查。
在此之前,歐盟主席馮布萊恩曾公開表示:中國的電動車能夠在歐洲市場銷量暴增,是因為中國電車太便宜了,這背後也是中國政府補貼的原因。言外之意就是:“歐洲車企競爭不過中國車企根本原因就是價格,中國車企在打價格戰!”
於是乎,在10月4日開始,歐盟有權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9個月的臨時反補貼稅……如果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成立,那意味着將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增加10%~27%的關稅。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列強鬥不過你的時候,只能耍無賴了!
今天馮布萊恩打出這一招,與當初美國對待我們中國企業的手段如出一轍般。
很明顯,西方眼紅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一馬當先,走在了他們的前列,所以才會打出這一招,通過增加關稅來降低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據了解,在歐洲市場,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就佔據了20%的份額,其中特斯拉佔據一半,還有個別是外國品牌工廠設在中國,然後“出口轉內銷”。
而中國本土的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也在不斷上升,有專家估計在未來5%內會翻幾倍,最終超越歐洲本土車企。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電動車能夠在海外市場突圍而出,並不是依靠價格補貼,而是實打實的技術支撐。
因為今天的中國車企不管是在電池技術、智能駕駛還是供應鏈以及製造成本上,都是遙遙領先於西方的。
這才得以讓中國在近8年時間裡,在電動車出口數量上坐穩全球第一。
這也是為何前段時間的德國慕尼黑車展上,西方媒體會感慨萬千。
德國媒體直言:德國舉辦的車展,全場亮點卻被中國車企搶走。
美國媒體:西方引以為豪的“燃油機優勢”卻被中國人徹底拋棄了,今天的中國實現了真正的彎道超車。
就連一向傲慢自大的日本人也開始從中國購買電動車回去大拆特拆,就是為了研究中國的電動車。
不難發現,外媒感慨萬千的背後,並不是空穴來風。
今天中國電動車崛起的背後,透露出中國的工業製造煥然一新,我們不再是當年那個“大而不精”的國家,而是有實力站在世界舞台上,與西方車企面對面競爭。
畢竟今天的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自然是離不開我們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同時在某些科技領域實現突破後,直接把產品做成了白菜價,才得以把電動車價格打了下來。
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馮布萊恩這一番操作,德國媒體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專家並不贊成,甚至放出了“警告”。
他們一致認為,馮布萊恩只是在聽從美國的指揮,緊跟美國封鎖打壓中國的步伐罷了。
這不僅不會讓歐洲車企提供競爭力,反而會加速中國車企的研發,甚至會激發中國進行“反制”。
隨後德國三大汽車巨頭更是集體出來發聲,反對歐盟這一做法。
其實吧,馮布萊恩也是站着說話不腰疼,歐盟以為緊跟美國步伐,就能吃到肉。
卻不曾想過今天歐洲很多車企,像德國的大眾,法國的雷諾,英國的名爵,都是極度依賴中國市場。
但凡中國推出同樣的措施,那這些歐洲車企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而且美國在過去的三年時間,對中國芯片行業進行封鎖打壓就是最好的例子。
拜登不僅沒有遏制中國企業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發。
今天的華為已經硬生生撕開了美國的封鎖圍牆,難道馮布萊恩看不懂這一點嗎?
總的來說,今天的歐盟馮布萊恩好像還活着上世紀,以為今天中國還是那個任人欺負的清朝。
殊不知今天中國的電動車工業生產力早已碾壓歐洲,在技術創新上更是走在了歐洲的前列。
毫不誇張的說,但凡歐盟今天要“閉門造車”,那最終的結果必定會被時代拋棄。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眼看日本汽車行業迅速崛起,甚至一度碾壓着美國車企。
那時候的美國也是跟今天的歐盟一樣,打出了“反傾銷調查”,甚至動用各種手段試圖遏制日本汽車的發展。
結果呢,日系車還是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在市場上活了下來,並且在美國市場上壓着美國品牌。
總而言之,對於今天歐盟馮布萊恩的舉措,我們堅決不能讓步,就應該像當初的大疆一樣,既然美國要徵收關稅,那我就把產品價格提上去,反正最終吃虧的是美國消費者。
今天的電動車同樣如此,比亞迪的海鷗在中國市場賣十來萬,在歐洲就要賣三十多萬,這完全沒有毛病!
或許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這是一種“互相傷害”的舉措。
但有時候,互相傷害未嘗不是正確的選擇,起碼可以讓西方人意識到,今天的中國真正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