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近年來,印度的經濟以幾近令人咋舌的速度衝擊着全球前列,最新的數據顯示,印度的GDP已經攀升至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
而印度總理莫迪更是在美國國會講話中豪言,目標要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在莫迪政府的推動下,印度從全球第十跳升至第五,目標成為第三大經濟體似乎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華爾街的金牛高盛集團甚至預言,印度有望在本世紀內升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當我們拉近鏡頭,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浮出水面:儘管如此的崛起和潛力,印度卻每年面臨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這樣一個在對外貿易上明顯處於下風的國家,是如何逆境求生,是怎樣供養了14億的人口的?
一、人口14億的背後,是經濟的悲還是喜?
印度,似乎總是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困惑。
有着絕美的風景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擁有超過65%人口在35歲以下的年輕國家,這樣的國家理應充滿活力與創新,然而其國內就業形勢卻顯得極為嚴峻。
當這些年輕人試圖進入勞動力市場時,他們往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市場上的崗位數量與巨大的人口數量極不成比例,使得每一個崗位都變得異常珍貴。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印度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壓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而他們所受的教育更是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雖然印度的教育體系已經為大量年輕人提供了機會進入學校,但根據許多調查發現,他們學生所學到的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就像是一張沒有完整邊緣的拼圖,總是難以拼湊成完整的畫面。
但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如此糟糕的情況,如巨大的人口壓力、不匹配的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印度的經濟數字卻依然增長,如此不合邏輯,這又是為什麼?
近年來,印度的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一個相對高水平,這樣的增長速度與其內部的失業率和其他經濟指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增長到底是基於真實的經濟活動,還是簡單的數字遊戲?
二、靠石油與科技,印度如何玩轉兩大強國?
印度在吸引外資上可謂是出奇制勝,因此大量的外資企業被其巨大的人力資源與市場潛力所吸引進入印度,為其增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
但印度卻並不僅僅滿足於吸引外資,反而總是通過各種策略從這些企業中“割韭菜”,靠“割韭菜”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大支柱。
“狂割韭菜”可能是對印度近年來經濟政策的一個形象描述,首先為了吸引全球巨頭蘋果在印度設立生產基地,印度政府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從減稅、提供土地,到強制國內廠家為蘋果讓路,這似乎都體現了印度為了引進技術和知名度都相當高的蘋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決心。
然而,當這些企業真正進入印度,開展生產和銷售後,他們似乎面臨了一個與預期完全不同的境遇。
小米,這個曾在印度市場佔據相當大的份額的中國手機品牌,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當時,小米被指控違反外匯規定,資產遭到了凍結,並被罰款高達50億元人民幣。
而且這並不是個例,幾乎所有的外資企業,進入印度後都似乎難以避免被其“挖角”,更離譜的是,當印度與富士康等大型供應鏈企業進行合作時,其策略更為狡猾。
作為蘋果的主要生產商,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資高達60億美元,但當其供應鏈中的其他廠家,如緯創等,在他們面臨困境時,印度卻沒有給予應有的支持。
相反,印度政府通過各種法規制約,使其遭受重大損失。
俄羅斯的經歷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俄烏衝突後受到了全球的經濟制裁,印度馬上伸出了援手,選擇與其進行石油貿易。
但印度只願意用盧比支付,而且大量的貨款直至今日,仍被印度央行緊緊掌握,使俄羅斯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結語
印度的策略實在過於愚蠢,看似幫助其獲得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對外資和國際合作夥伴的“挖角”行為,將會嚴重損害印度的國際形象和信譽。
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他們是否還會選擇繼續在印度投資,或是轉移陣地,只是時間問題,相信在未來,與印度合作的國家和企業都將更加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