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蘇長和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教授在《當代世界》撰文指出,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多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系統性不穩定因素,如對相互承認的外交制度的破壞、金融貿易系統不穩定等。
二是結構性不確定因素,即由於力量、角色轉化等因素帶來的在國際層面對抗式的結盟政治、陣營政治,以及愈來愈多國家內部出現的對抗式極化政治,這成為當今世界較為突出的國內-國際雙重對抗政治現象,給全球安全帶來風險。
三是行為性不確定因素,指由於觀念、偏見、意圖、信任、政策等因素帶來的各國交惡,如雙重安全標準、犧牲別國安全行為、濫用經濟制裁造成的不安全,霸權國家對衰落的焦慮,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煽動仇恨帶來的極端主義等。

以上三個因素加劇了全球安全赤字。國際關係是否已進入一個階段性不安全周期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聯合國設計的集體安全機制原本能夠在全球安全問題上發揮更積極作用,但是北約的安全模式架空了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北約將自身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基礎上的陳舊安全觀,是造成當今世界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針對第三方的結盟對抗思維違背了聯合國的集體安全宗旨。
秉持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共同性、互不相害原則,全球安全治理需要對威脅全球安全的系統性、結構性、行為性因素進行分辨並採取集體行動。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
發展與安全是相互支持的。發展關係到各國各民族特別是作為舊國際經濟體系受害者的發展中國家最基本的經濟權利。安全與發展是有效推進全球治理的支柱,也是全球治理面臨的最迫切任務。對當今全球治理來說,全球安全治理的核心是摒棄舊的安全觀,以新的安全觀構建全球安全合作機制,並採取有力行動阻止國際社會的分裂和對抗。而全球發展的核心是如何釋放發展動能以及通過共同發展改變國家間發展不均衡狀態。全球治理議題眾多,但是應該回到並聚焦核心議題。這也是中國接連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