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將至,感覺有兩個熱點:一是小長假出行,機票、高鐵票都不容易搶;二是“第二波”的話題,因為第一波過去快6個月了,第二波“似乎”該來了。
作為佐證,有人在朋友圈曬出了“二陽”的兩道杠,也有人去上海看了個車展,沒吃到冰激凌,反而沾到一身陽。還有人給出了比較客觀的證據:核酸陽性率上升。
我們要擔心“第二波”嗎?如果說去年年底的第一波導致幾乎90%人感染,第二波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疫情三年,關於新冠的小作文已經讓我寫吐了,本來已經不願意寫這個話題,想翻篇了,但是疫情似乎就像嚼過的口香糖,雖然無味,粘性卻很強。第二波,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謝天謝地,今天外交部發言人間接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4月25日,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宣布,“為進一步便利中外人員往來,本着科學精準、安全有序的原則,中方將進一步優化遠端檢測安排。自4月29日起,所有來華人員可以登機前48小時內抗原檢測代替核酸檢測,航空公司不再查驗登機前檢測證明。”
有人看到這裡一頭霧水,一是沒想到現在,2023年4月,回國竟然還需要測核酸;二是沒看到這跟“第二波”有啥關係。
48小時核酸一直是回國、來華人員的槽點,不但檢測費用貴,檢測不方便,而且看不到任何實際意義。哪怕把這錢捐給希望小學都好。現在,謝天謝地,這事終於翻篇了。
至於跟“第二波”的關係,大家可以這樣想:如果“第二波”真是個事,那麼現在就不會說要取消回國核酸檢測,應該嚴防死守才對!
所以,那些期盼“第二波”來臨、全國又回到“嚴防死守”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但需要指出,新冠病毒確實還存在,並沒有被清零。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卻可能兩次感染新冠病毒,雖然可能是不同的毒株。
感染的風險仍在,但因為有疫苗、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病毒的殺傷力已經沒有那麼恐怖。有基礎病、高齡的人仍需要有一定的防護,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該幹嘛幹嘛。
病毒雖然還在,但不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有更重要的事,需要我們去做。
但良好的衛生習慣還是需要的,這也許是疫情留給我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