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2023年04月16日19:02:02 國際 1782

在4月15日,德國關閉了國內的最後三座核電站

這意味着德國從此核電站數量清零,將全面淘汰核電。

預計德國這三座核電站設施的拆除需要 15 年時間,並且計劃會將高放射性廢物深埋在地下。

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事實上,德國是最早開始使用核電的國家之一,1957年就開始在西德興建核電站,比當時最早使用核電的前蘇聯只晚了三年。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一共建造了35座核電站和40個核反應堆

當時的德國人認為,核能發電不會產生煤渣,也不會排放污染氣體,而且發電效率高,所以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綠色清潔能源。

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但是隨着一起又一起核電安全事故 引起了德國環保組織的擔憂和反抗。

從1979 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約20萬人被迫撤離當地。

再到1986 年切爾諾貝利發生核事故,上百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

德國開始逐步淘汰核電設施, 2010 年當時的總理默克爾宣布將國內的17 座核電站使用年限規定至2036 年。

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結果第二年,日本因地震和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德國政府出於安全風險憂慮,緊接着又制定了一份立刻棄用核能的決議,打算逐步關停境內的17座核電站。

但在2022年面對俄烏衝突的爆發,由於擔心國內能源短缺,德國政府又決定將三座核電站的運營時間最後延長到2023年的4月15號。


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有人要問了現在關閉了核電站,德國的電力能供的上嗎?

目前來看,核電僅佔德國用電量的5%,剩下的是煤炭、風能、燃氣、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和水力發電。

所以核電停用後,對德國的用電影響並不大,很容易用其他方式來替代。

其實關閉核電站的做法和任何的政治決策一樣,很難說是明智還是不明智。

只能說德國人在對待人身健康上是非常謹慎的,

德國為什麼要關閉所有核電站?棄核電後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而且德國為了實現保護氣候的目標,計劃在 2030 年關閉部分燃煤電廠,到 2038 年將結束燃煤發電,德國的目標是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

所以近年來,德國正在加快布局氫能產業,德國聯邦政府計劃投資90億歐元來促進氫的生產和使用;德國已經與加拿大、阿聯酋和納米比亞等多個國家簽署了氫能合作協議,來進一步推動氫能多邊合作。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亞洲最幸福國家新加坡排名第五,經濟壓力,家庭關係是重要影響因素 - 天天要聞

亞洲最幸福國家新加坡排名第五,經濟壓力,家庭關係是重要影響因素

▲ 新加坡眼,點擊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在2025年相關全球幸福指數調研中,新加坡展現出獨特的幸福圖景。調查顯示新加坡有12%的人表示 “非常幸福”,61%的人 “相當幸福”,合計73% 的受訪者處於幸福狀態,僅有5%表示“完全不幸福”。這一比例在全部國家中處於中上游水平,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五。雖不及印度的88%、印...
中方:對澳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祝賀 - 天天要聞

中方:對澳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祝賀

外交部發言人就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結果答記者問問:據報道,5月3日,澳大利亞舉行大選,阿爾巴尼斯總理領導的工黨贏得選舉,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當地時間2025年5月3日,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工黨選舉夜活動上講話,慶祝在大選中獲勝。(視覺中國)答: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對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
美國警方:愛達荷州交通事故致7人死亡 8名傷者預計無生命危險 - 天天要聞

美國警方:愛達荷州交通事故致7人死亡 8名傷者預計無生命危險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5月3日獲悉,美國愛達荷州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發生的交通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8人受傷。 愛達荷州警方尚未公布事故的具體原因,但據通報,涉事皮卡車和旅遊麵包車相撞時天氣狀況良好。警方表示,兩輛車在相撞後起火。皮卡車司機以及麵包車內的6人當場死亡。皮卡車司機已被確認是來自得克薩斯州的25歲男子以賽亞...
印度未通知情況下突然泄洪,影響巴方數萬人 - 天天要聞

印度未通知情況下突然泄洪,影響巴方數萬人

先斷水後泄洪,印度這招不可謂不“歹毒”。巴基斯坦一直呼籲雙方冷靜,呼籲國際調查,但印度卻在警告後,我行我素! 據報道,4月26日,印度在未進行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凌晨突然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開....
政務法治監管協同發力 安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 天天要聞

政務法治監管協同發力 安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近日,安順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產業大招商暨優化營商環境情況。據悉,2024年,安順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通過建立市級聯席會議機制、強化市縣聯動、聘任社會義務監督員等方式,高位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政務服務、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