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網站消息,由於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雷神導彈防務公司,參與美國“對台軍售”,中方依據國家安全法、對外貿易法等有關法律,將這兩家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進行制裁。
實際上,中國在對待中美關係這一敏感問題上,一直都是比較克制的。然而,自從前不久“流浪氣球”事件之後,美國方面小題大做,把本來無傷大雅的一個意外小事件,硬是“塑造”成了中美兩國的外交風波。
這種背景下,原本稍稍有所緩和的中美關係,再次陷入了僵硬的局面。
中方這次對美國兩家參與對台軍售的公司實施制裁,傳遞出來的信息已經很明確了,即中方捍衛自身主權以及領土完整的決心,不容任何人、勢力挑釁。
而與此同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副助理蔡斯,已經抵達讓台灣地區,開始其竄訪的行徑。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是什麼好跡象。
最近這段時間,美國政府層面,一直向外傳出的是,希望能夠跟中國加強溝通的信號。
包括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美國就提前放風,說希望安排國務卿布林肯,與王毅主任會晤,美國財長耶倫,也不斷的向外傳達想要訪問中國的願望。
但是,從實際行動上來看,美國的所作所為,卻與口頭承諾大相徑庭。先有美國在所謂的2023年國防法案中,宣布要在未來五年,給台灣地區“援助”100億美元的武器,後有美國再次對台軍售,最近,又擊落了中國的“流浪氣球”,而且拒不道歉。
這些跡象都表明,由於受到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影響,民主黨的拜登政府,已經不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政策,來處理中美關係了。
這對於中美關係來說,也是個壞消息。眼下中美之間的博弈,實際上就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陣營對抗和反對陣營對抗之間的鬥爭。
美國是希望能夠以“逆全球化”,切斷中國跟世界經濟聯通的渠道,遲滯、阻止中國崛起的步伐。同時,拉攏美國自己的盟友,以“陣營對抗”的方式,全面向中國施壓。
而中方則一直在尋求避免“陣營對抗”和“逆全球化”。這其中的關鍵,當然還是中美關係。但如今美國想要鼓動盟友,推動新“兩極格局”的形成,實際上,也不會有太大的號召力。
邏輯很明顯,連美國自己都沒辦法實現跟中國的脫鉤,又怎麼可能動員盟友,一起跟着美國跟中國經濟脫鉤呢?
而另一方面,隨着美國越來越肆無忌憚的“反華”,中美關係被迫走向下行區間,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實也不一定全是壞事,因為這將加速美式霸權的衰敗。
美國至今為止,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軍事強國,同時,在世界範圍內,有極強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
但現在,由於美國國內激烈地黨爭,共和黨和民主黨為了各自黨派的小集團利益,開始不顧美國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了。
比如,前不久中國“流浪氣球”事件,這件小事,本不應該成為美國國務卿推遲訪華計劃的理由,但只是因為共和黨攻擊民主黨對華軟弱,拜登政府就被迫擊落了“流浪氣球”。
此舉,從國際道義上,一下子把美國置於了一個比較被動的局面。而美國試圖暫時安撫住中國,儘快拖垮俄羅斯的計劃,實際上也因為布林肯推遲訪華,而暫時告吹了。
如今,中美關係幾乎再次走入對抗區間。但稍微往深了想一點,就會意識到,其實現在中美激烈競爭甚至對抗,或許並不一定全是壞事。
美國政府並不想現在就跟中國發生新的衝突。然而,由於他們國內鬥爭日趨激烈,拜登政府有可能被迫跟中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這就等於逼着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兩個戰場,同時向中俄兩國發難。
從宏觀的層面來看,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利的。因為它難以保證,美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同時打壓中俄。從這個角度來看,現階段中美關係走向激烈對抗,對我們未必是壞事。
中國不想跟任何國家一爭高下,也根本無意超越美國,取代美國霸權。世界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國家的共同發展。希望美國能夠清楚這個道理。
中方無意挑起新的矛盾,也願意穩妥、冷靜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但同時,中方也會堅決捍衛自身的基本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