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時,在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上,江西省、市、縣公安機關聯合工作專班及市縣相關部門,發布了最終調查結論:認定胡鑫宇系自縊死亡,其中,現場提取封存的錄音筆系胡鑫宇持有使用,有兩段音頻清晰表達了自殺意願。
此前報道
胡鑫宇悲劇的發生是“多因一果”,事後對任何一方的指責,都不是反思的終點。回望這一百餘天,我們得到的深刻教訓,不只有“在搜尋工作中對部分重點區域,沒有完全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這樣的搜索疏漏。有關青少年心理問題嚴重性的認知,或許才是許多人從未涉足過的盲區。
在胡鑫宇失蹤之後,受制於官方信息供給滯後與個體認知水平差異,輿論場上“陰謀論”滋長迅速,甚至幾經進化,製造出聳人聽聞的謠言。隨着遺體的發現,陸續有媒體現場探訪,爆炸的信息量和模糊的細節加劇了人們甄別信息的難度,針對自殺還是他殺的爭論,一度碰撞出更為激烈的交鋒。青少年心理問題容易被忽視的痼疾,因這場悲劇再次被擺上檯面進行討論。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抑鬱症已成為導致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殺是15-19歲人群的第四大死亡原因。根據《2022年中國青少年自殺報告》,僅2022年這一年就有約10萬的青少年自殺。在強調“少年愁”的嚴重性時,我們有數據支撐,也有案例佐證,但和成年人每日面臨的社會壓力相比,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後,被粗暴地歸類至“青春期叛逆”和“無病呻吟”者仍舊居多。
現實中,大部分自殺行為發生前已有警示信號,但主動共情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困境、提前發現他們的“隱性求助”幾乎是一種奢望。往往在悲劇發生後,人們才能將一些細節串聯起來:胡鑫宇失蹤前出現入睡困難、早醒、醒後難以再入睡等睡眠問題,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困難等認知功能障礙;此外,胡鑫宇入學後和家人打過電話,說自己在這裡過得不好、不想讀書了,母親和哥哥還專程從外地趕來,安慰了他。
若將情境還原,可以發現每一個有跡可循的苗頭,在當時都未能引發足夠的重視。胡鑫宇以生命敲響的警鐘,值得每所學校、每個家庭以及全社會共同垂目傾聽。
越來越多處於青春期,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因為學習壓力、成長壓力等早早地囿於心理困境,甚至演變成心理疾病。揆諸現實,人們對抑鬱症和心理問題本身的偏見仍是一座大山,“病恥感”阻礙着這些飽受內心折磨的青少年發出求助,“叛逆”“矯揉造作”“心理承受能力不行”等誤解更將他們推向黑暗的深處。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許多家長對抑鬱症等心理問題缺乏科學的認知與足夠的經驗,難以辨別和聽懂孩子的無聲“求救”。而在學校這道防線中,因為師資力量不足、測評周期過長等問題,校內心理諮詢教室往往利用率低,在提前察覺和介入青少年心理問題上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人們難以相信花季少年會主動選擇死亡,“他沒有自殺的理由”,這種脫口而出的難以置信,何嘗不是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逃避與忽視?可以預想,胡鑫宇事件最終調查結論的出爐,短時間內也無法彌合輿論場的撕裂。因為“成績差絕對不至於自殺”“不可能有厭世悲觀的思想”等固有認知,並非全是“陰謀論”的延伸,需要以更堅決、更迫切的態度呼籲破除偏見,正視並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煩惱”,織密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網,避免青少年心理問題成下一個“搜索盲區”。
(新黃河客戶端評論員趙曉昕 海報:劉靜)
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