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所需、群眾所盼、自身所能’,圍繞黨政工作重點、社會治理焦點等實際問題建言獻策,一些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能被黨委政府採納,就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10日上午,政協四川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蓉開幕。新的一年履職,四川省政協委員、瀘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瀘州市委主委劉旭晴帶來7份提案。其中一份,就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關。
▲四川省政協委員、瀘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瀘州市委主委劉旭晴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打牢大國製造的堅實基礎、激發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劉旭晴提到,放眼國內外知名城市群,都有先進制造集群支撐,成渝地區要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必然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營造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平台建設、先進要素集聚的生態,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從現實情況來看,經實地調研,她發現,川渝兩地在產業互補、互聯互通、高度協調等方面尚存在薄弱環節,包含政策標準、空間規劃、招商優惠等,各地標準不一,致使重大項目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要突破區域行政壁壘,保障產業發展要素,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她建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將現代製造業尤其是戰略性製造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制定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規劃,從兩地政府、相關城市、產業部門、行業協會多個層面構建協調機制共商共建,講求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重點發展的製造業集群範圍不宜過寬,尊重市場、有取有舍、量力而行,按照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推進。
“建議區域性中心城市把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作為新的強市之路,充分發揮成本和資源優勢,布局中小規模企業和產業鏈的其他環節,發展特色產業,不強求自成體系和產業鏈完整,建設開放型的產業集群。同時,推進川渝毗鄰地區產業聯動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在她看來,產業布局應發揮成都、重慶雙核聯動聯建引領帶動作用,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翼產業協作水平,積極引領雙核產業鏈條向區域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延伸。
“產業發展離不開好的服務。”她還建議川渝地區要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搭建公平公開公正的營商環境。在軟環境建設方面,繼續保持適度超前的支持政策,鼓勵規範科學合理的競爭,降低人才生存成本和企業生產成本,提高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在硬環境方面,繼續發揮中歐班列、兩大空港、長江航運、西部陸海大通道優勢,建設宜居的人文環境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延伸製造業協作鏈條和要素市場,完善參與國內外“雙循環”網絡。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譚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