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着群眾居住生活方方面面的社區,是最能反映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的“體溫計”,社區溫度的冷暖高低,直接體現了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的能力水平。身處一線的基層治理工作者時刻面臨著各種考驗及挑戰,長風新村街道依託“聚心書記工作室”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力量,以“長風社工大學堂”為平台,推進“督學考”一體化,幫助社工找準定位、快速上手,切實實現社區長效治理與個人發展的集體共贏。
以督促學、現場指導,做社區“棟樑”

經驗豐富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是社區工作的“老法師”,由他們帶來的“現場帶教+實地模擬”,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傳授之道。

小到民情筆記的寫作方法,大到群體工作的要點框架……手把手地向社工傳遞心得體會,讓教與學融進了日常化的言傳身教,幫助社工準確抓住新角色中的核心要領。這種督導方式讓社工,在學習實踐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長,最終成為能挑擔子、願挑擔子、會挑擔子的社區“棟樑”。
專題培訓、學以致用,為社區“儲備”
基層治理,是一門大學問,這其中既離不開個人經驗的總結,更需要系統理論的歸納提煉,只有建立科學、規範、可持續的個人知識體系,才能助力未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長風,街道圍繞治理主題,專門開設不同主題和層次的學習課程,分層分類提升整支隊伍的能力水平。

“全崗通基礎班”“創新力培養班”“領導力提升班”“社工英才班”……一堂堂內容豐富的專業講授,化解了大家心中的疑惑,難題成了課題,幫助社工掌握了更高眼光和標準手勢,務實提升了自身的職業素養。

此外,街道還積極鼓勵社工參與社工師考試,提供專項輔導,做到社工職業規劃與管理力量儲備的高效整合。
駕照式考核、量化評估,優社區“發展”
運用“數字化”社工考核系統,街道和社工間的考核與被考核關係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通過“駕照式加減分”模式,客觀評價社工工作,把考核系統的使用與社工管理、獎懲、培養相結合,既作為儲備幹部的推薦記錄,又作為不合格社工的不勝任依據,以更科學有效的方式,打好社工培養的“地基”,為優化社區管理提供保障。

接下來,“長風社工大學堂”將繼續為努力投身社區的基層工作者照亮未來,用自己的“燈塔”嚮導作用,指引着社工們乘風前行。(通訊員 常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