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一生炸響,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控制正式受到威脅。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更是個轉折點,從這一聲炸響後,俄烏戰爭的形態發生了重大改變。
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導彈轟炸,無人機轟炸,集中摧毀烏克蘭的民生能源設施。
澤連斯基說俄軍已經摧毀烏克蘭三分之一的能源設施,包括供水系統,供暖系統,以及電力系統。
烏克蘭面臨大面積的停水停電狀況,報道稱,不少郊區或者農村的民眾,只能在黑暗中蜷縮着身子,喝着骯髒的水。
但實際上,情況可能更糟,澤連斯基並沒說實話,烏克蘭的民生設施被摧毀的數量不是三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
也就是說在這個冬天,烏克蘭至少有一半的能源設施,無法運作。
排隊等待提水的民眾
俄軍針對烏克蘭民生設施的轟炸,出奇的准,准到離譜,全世界都不相信俄軍的轟炸會那麼精準
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烏克蘭國內大量的民生設施都是蘇聯時期修建的,尤其是小城市和郊區的那些地方,基礎設施常年得不到更新,用的還是蘇聯那一套基建。
所以俄羅斯手上有詳細的烏克蘭基建設施地圖,能準確知道那些電站,水站,暖站的位置,甚至可以精確到破壞哪條輸電線路就能讓一座城市大停電。
這是俄羅斯在侵略戰爭初期不曾用過的手段。
如今烏克蘭一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已經降到零下20度,基輔平均氣溫零下一度,在這種氣溫下停水停電停暖,再強大的意志力都會被摧毀。
更何況真正的嚴冬,都還沒有來。
居民聚集到避難所里,因為這裡有臨時發電機可以供電。
而更糟的情況是,烏克蘭正全力搶修這些被炸得基礎設施,波蘭法國德國,也在全力給烏克蘭輸送修理和替換的材料零件。
但問題是,剛修好,又被炸了。
因為俄羅斯準確知道你設施的位置,你光靠修復原有設施根本不夠,你必須將原有設施整體搬遷,搬到一個俄羅斯不知道的地方。
可搬遷一整個變電站談何容易,修是最快的方法,可修了再炸,炸了再修,最後只是越來越惡性循環。
還記得之前和大家聊過的俄羅斯換了一個光頭將軍嗎?
這光頭是個狠人,當年指揮敘利亞戰爭時,第一個策略就是轟炸供電站和醫院。
它非常相信攻擊電站和醫院這種民生設施,可以重創平民士氣,讓敵人戰爭打不下去。
這和當年戈林相信,靠轟炸就能打敗英國一個思路。
在烏軍剛奪回的赫爾松,由於停電醫生只能靠手電筒的微光看診,赫爾松的市民在趕跑俄軍後依舊在艱苦的支撐着。
而和烏克蘭相連的鄰國摩爾多瓦也遭受池魚之殃,因為摩爾多瓦用的也是蘇聯時期的電網系統,一旦烏克蘭境內供電被摧毀,導致摩爾多瓦11月份已經兩度大停電。
摩爾多瓦總統憤怒的發表聲明說:“俄羅斯故意用黑暗和寒冷殺害普通民眾,我們絕不能信任這樣的國家”
歐洲議會這次也做出了最強烈的譴責,因為不斷的轟炸民生設施和醫院,造成嚴重人道危機,歐洲議會高票通過決議案:
宣布將俄羅斯,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
但奇怪的是,歐洲決定將俄羅斯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決定,沒有得到美國支持。
拜登並不希望將俄羅斯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儘管美國是這一切的幕後挑唆國,但卻沒有再跨一步。
這是拜登的戰略,它希望的是和俄羅斯邊談邊打,而不是徹底撕破臉,將戰爭擴大化和升級化。
因為戰爭一大擴大和升級,很可能將美國一起拖下水,如此一來美國就無法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所以拜登不支持進一步刺激俄羅斯,也不支持把俄國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
它希望俄烏戰爭,長期化,並且是一種可控的長期化。
“可控的長期化”,對美國才是最有利的。
但是歐洲什麼態度呢?歐洲願意自己家門口有一場可控的長期化戰爭嗎?
最近剛退下來的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在接受專訪時,曝出了一個內幕秘密。
約翰遜說,“我告訴你們一個事實,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德法意三國一開始根本無心抗俄”。
“德國的態度是,戰爭如果真爆發,那是場大災難,我們越早結束越好,甚至如果烏克蘭潰敗可以換得戰爭儘早結束,也不錯。”
德國完全不站在烏克蘭這邊,這也從德國政府一開始完全不援助烏克蘭武器可以看出,德國一開始只給了烏克蘭幾卡車的安全帽。
德國甚至想要綏靖,認為烏克蘭潰敗,把烏克蘭送給俄羅斯,也不是不行,只要戰爭快點結束。
約翰遜接著說,“我還記得意大利的態度,意大利大幅依賴俄國天然氣,也在內部會議說,意大利無法支持歐洲的‘抗俄援烏’立場”。
我們聽的都很驚訝,意大利居然對俄國入侵一個主權國家,視而不見。
至於法國呢?法國的馬克龍,從頭到尾一直否認俄國會入侵,直到俄國真的入侵了,他也從來沒有準備好去幫助烏克蘭。
約翰遜罵完了德法意三國,繼續說:
“所以一開始戰事非常悲觀,那三個國家並不相信烏克蘭會贏,也都覺得快點讓烏克蘭輸,快點結束戰爭是最好的,他們都在波蘭為烏克蘭準備好了流亡政府,這簡直不可思議,他們是怎麼敢對邪惡低頭的?”
約翰遜這是不當英國首相了,可以放開了說,火力全開了。
德國總理府發言人當天就發聲明指責約翰遜又在胡說八道帶節奏了,德國發言人說:
“大家都知道約翰遜這位前首相是個渾身充滿着娛樂細胞的人,總是對事實有一套獨特的見解”
跟着德國媒體進一步揭秘,這來自於德國《明鏡周刊》對默克爾的專訪
俄烏戰爭爆發後,默克爾過去的一系列行為被視為是“第二個張伯倫”,二戰前張伯倫多次和希特勒談判,用綏靖的方法縱容希特勒,最終二戰爆發。
默克爾下台前的一系列作為,包括將能源嚴重依賴俄國,包括《明斯克協議》,(承認烏東兩州自治,給與高度自治權,以換取短暫和平)。
默克爾這種種縱容俄國的行為,都為日後全面爆發的俄烏戰爭,埋下火種。
默克爾在專訪中強力回擊這種看法,她很堅持自己過去所作的一切外交決定和努力,都是基於德國根本的國家利益。
跟着默克爾繼續揭秘,“說去年8月的時候她和普京最後一次會談,這是她勸普京放棄武力針對烏克蘭的最後機會”
但是,默克爾說,“當時我已經要下台了,普京對於一個沒有權力的,要下台的領袖沒有興趣”。
但是普京也拜託默克爾給西方帶話,再次重申他的底線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
和普京見過面後,默克爾馬不停蹄的飛去基輔,和澤連斯基見面。
默克爾明白無誤的告訴澤連斯基,加入北約是底線,你不要碰,如果碰了會非常危險。
但此時默克爾已經將失去權力,她也只能帶話而無能為力。
8月份默克爾和普京最後一次會面,跟着去警告澤連斯基,別提加入北約的事
可9月份,澤連斯基訪問美國,正式向美國提出,希望美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至此所有外交努力結束,戰爭引信被點燃。
打到今天的這場俄烏戰爭已經是雙方都已沒有台階下的戰爭。
對普京來說,和平的前提必須是勝利,如果以失敗的結果換得和平,那普京會喪失一切。
對澤連斯基來說,必須拿回被佔領土地,如果在沒有收復領土的前提下提議和平,那他會被國內的烏克蘭人唾棄。
雙方都輸不起,於是繼續耗着,猶如一戰前線死亡數百萬人卻已經打不出個結果一樣。
俄軍將會把越來越多的徵召兵送去前線,烏克蘭也有幾百萬普通人在無水無電無暖的條件下,面對零下20度的嚴寒。
兩國都在死人,兩國都在被摧毀,但身居高位者,喊不出那一句“停下來”。
戰爭,世界上最難結束的東西,一旦開啟,遙遙無期。
感謝各位的點贊,轉發和分享。
關注我,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