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跟我國脫鉤背後,我們有何應對之策?

2022年11月22日22:28:02 國際 1369

美國沒有實力通過戰爭的方式戰勝我國。因為我們擁有龐大的工業基礎,在工業基礎之上可以武裝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從國家競爭角度講,美國霸權思維依然是遏制我國發展的關鍵,他們今天正在做的,是跟我們脫鉤,或者說重新建立一套世界經濟的新秩序,這套新秩序是將我們排除在外的一整套產業體系。美國的做法很簡單,將美國資本控制的製造業轉移到印度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去,通過削弱我們的工業實力達到削弱我們國家總體實力的目的。如果美國這套玩法成功了,對我們國家的發展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那麼我們用的是什麼應對之策呢?在未來競爭中,我們有沒有可能打破美國的這一套排他性玩法呢?

美國跟我國脫鉤背後,我們有何應對之策? - 天天要聞

美國控制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美國控制世界的緣起,還要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二戰之後,全世界除了美國基本上都被打爛了。昔日發達的歐洲因為戰爭的摧殘一蹶不振。強大的蘇聯付出了巨大的國家犧牲,但是換來的卻是斷壁殘垣的焦土。我國和日本持續十多年的戰爭,導致我國在新世紀初的一切發展努力都被打斷,工業實力尚不如晚清時期。成了一個純粹的農業國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之後一百多年積累起來的強大實力也在戰爭中灰飛煙滅。二戰之後,美國一家獨大,戰爭不但讓美國從經濟危機中徹底走出來了,其生產能力還佔據了世界一半以上。

二戰以後,美國龐大的產能如果不能得到釋放,意味着產能過剩會馬上引發第二次經濟危機。這個時候,美國以意識形態為著眼點,主動挑起了跟蘇聯的冷戰,通過放大蘇聯的威脅,將歐洲一眾國家都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歐洲國家因為剛剛經歷過戰爭的摧殘,自然明白蘇聯的進攻意味着什麼。所以快速獲取國家發展,成為了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共識。美國也正是在這個條件下,開啟了對歐洲援助的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說得漂亮一點,是為了幫助歐洲國家快速恢復到戰前狀態。說得難聽一點,是為了將自己國內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當然,名義上是援助出去。但是這種援助不是無條件的,援助背後其實是美國通過產業扶持的方式悄悄地控制了歐洲的經濟基礎。馬歇爾計劃快速讓歐洲在戰後的滿目蒼夷中得到恢復,美國也通過這種方式控制了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歐洲的國家經濟命脈。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國家始終跟着美國走的原因所在。只要歐洲稍有不聽話,放大前蘇聯和俄羅斯的威脅馬上就可以繼續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

歐洲是這樣,其實日韓也是如此。只不過日韓相對於歐洲來說,是從七十年代才開始崛起的而已。目前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被美國握在手中,美國通過這種控制對其進行予取予奪,每次都很成功。日韓和歐美在世界中的位置,就好比是美國的血包一樣,美國在遭遇到危機的時候,可以通過這些國家快速回血!這就是美國控制世界的本質!

產業空心化導致美國不足以控制強悍如中國的大國,戰爭又打不贏,於是美國想到了將中國排除在全球化之外的脫鉤之策!

美國躺在二戰的功勞簿上對世界進行了接近80年的掠奪,其國內產業基本都轉移出去了。連造船,汽車這樣的製造業在美國看來都不是什麼高端產業。這樣的轉移給了其他國家發展的機會,同時也導致美國國內產業空心化越來越嚴重。到今天美國發現,他們有點過度自信了,所以才提出了所謂產業迴流美國的計劃。就在現在,美國正在強制將台積電遷往美國,這種強盜式的產業掠奪,只不過是美國控制世界高端產業的一種方法而已!

我國的發展從承接亞洲四小龍的低端產業開始,到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工業強國。擁有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製造正在成為中國的名片,彰顯着我國的影響力。製造業的強大也為我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這些財富的積累最終轉化成了強大的國家基礎。包括軍事,科技,教育等在內的諸多領域都在狂飆突進的發展。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不超過10年,我們就可以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不超過30年,我們就可以在科技和軍事實力上超過美國。一旦我們綜合實力超越美國,美國通過產業資本控制的一眾小弟都將對美國產生離心傾向。屆時挾洋自重的美國,就會被兩大洋封鎖在美洲,想要再通過技術優勢或者軍事優勢控制世界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限制中國的發展,是美國當前為了保持世界大國地位的關鍵!

美國其實在新世紀之初就注意到了我國發展的潛力,原本在美國的計劃中,是通過遏制我國發展來度過本世紀前面幾十年的發展的。結果一場9.11將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中東20年。當美國回頭看的時候,原本計劃遏制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這個時候美國已經無力通過軍事手段將中國的發展打斷。但是任由中國發展下去,自己就要放棄控制世界的霸權地位,放棄這些意味着美國很可能會回到一個農業國家,想要再通過資本掠奪的方式過以前的好日子自然是不行了。於是美國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發起了產業轉移的脫鉤之戰。限制中國企業,鼓勵美資企業和中國脫鉤,成為了美國的基本國策!

在美國看來,只要將產業轉移到印度或者其他東南亞國家,中國強大的製造業就會被印度的製造業取代。屆時美國一樣有廉價商品的來源地,而中國卻會因為產業空心化面臨發展的陷阱。現在已經有很多產業確實在往印度和東南亞跑,我們每年的出口企業也在成批地倒閉,看起來,當前美國的脫鉤政策正在給我們造成巨大的痛苦。別的不說,就說一個富士康在鄭州鬧出來的事情,政府還要給其擦屁股就足以說明我們對於製造業的重視。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有接近一億的房地產工人以及2億左右的製造業工人,一旦製造業大規模倒閉,這些工人是沒有出路的。一旦美國控制的企業完成了對我們的徹底脫鉤,我們辛苦幾十年來建立起來的製造業優勢就會蕩然無存!面對這種危機,我們有什麼應對之策嗎?

現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時間窗口很短,一旦應對失敗,我們的發展就會迎頭向下!

特朗普的貿易戰,是美國和中國脫鉤的首戰。因為疫情的原因,特朗普最終輸得體無完膚。現在看起來,特朗普的方式過於簡單,過於武斷了。我們擁有全產業鏈的優勢,對我們徵稅,無非是給美國民眾增加商品的價格而已,我們只需要抬高出口商品的價格,就足以應對美國的貿易戰了,因為美國沒有相關的產業,自己必須買,還想着懲罰銷售方,結果就是自己花費更高的代價購買。看起來,第一個回合是美國輸了。

但是隨着接下來的操作,我們現在應該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痛。美國和日本今年發布了關於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遷回本國的倡議。他們兩個國家還為遷回去的企業準備了搬遷費用,各種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等,反正就一個點,那就是讓他們自己的企業搬回去。如果搬回去覺得沒有廉價勞動力的話,也可以搬到印度,搬到越南等其他國家,政府一樣支付他們搬家的費用!

我想普通人不知道這種倡議的威力吧?但是普通人應該能夠感受到了。這就是您出去打工的時候錢不好掙了。為什麼不好掙錢了呢?無非是工作機會少了,所以現在大家在忍受物價高企的同時,還必須忍受收入減少的困境。今年疫情肆虐,很多地方一封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跳樓就是這個原因,沒有了工作機會,但是車貸房貸還要還,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大家還比較有信心,但是現在的狀況,每個人都對未來失去了期望,各種壓力的匯聚導致人尋短見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目前還有產業鏈優勢,即便是企業搬去了越南,依然需要依靠我國的產業鏈。所以暫時我們還不是危險的,但是大家想過沒有,所謂的全產業鏈也都是企業建立起來的,各種配套產業會隨着時間逐步建立起來,一旦對手建立起來了更加廉價的全產業鏈,我們真的就失去機會了。這就是我所擔心的,一旦我們應對失敗,我們大多數的低端製造業都會因為人工成本過高失去競爭力,出口不振會導致國內產業萎縮。天量的債務又會導致債務危機的爆發,一旦產業危機和債務危機雙雙到來,我們未來的發展就會變成一個一直向下的無底深淵。

可能說到這裡有同學會反駁,我們還有很多民族企業啊,國內產業不是一樣有競爭力嗎?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即便是我們完成產業升級,掌握了和美國一樣的高科技產業,我們的高科技產業能接納那麼多的勞動人口嗎?整個西方發達國家不過才8億人口,所有的產業工人加起來不過才3億人而已。所謂的高端產業最多只能接納一億高端勞動人口而已。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保住我們的低端製造業,要不然後果非常嚴重,超過幾億人失業對任何一個大國都是災難性的!

我們還有好辦法嗎?

說一下我的看法,我感覺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人民幣不具備美元那樣的國際結算能力,我們的人工成本高企的結果是產業逐漸喪失價格優勢。從價格理論的角度看,除非我們開動印鈔機,將人民幣債務全都填平,這樣做可以避免債務危機的爆發,但是會導致人民幣的購買力大幅度下降。這樣我們只要工資不漲,製造業的價格優勢還可以保持住,說白了,人民幣不貶值個幾倍的話,很難將產業轉移出去的趨勢遏制住。但是這需要全體國民用幾十年的勞動買單,看上去又是不划算的。

如果開動印鈔機,還有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將我們好不容易得來的發展成果否定掉,在保住製造業的基礎上再來一次發展。等於是我們用革自己命的方式,換來製造業不外流。但是前提是必須控制好房地產等虛擬資產不再漲價,要不然我們幾十年後還要經歷一次這樣的陣痛。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戰爭奪回來的。兩次世界大戰本質上都是利益爭奪戰,表面上國家之間打得不可開交,實際上背後都是利益分配不均衡。我們一樣可以用戰爭的方式將這個趨勢遏制住,說得簡單一點,要麼接受我國資本的輸出,要麼就要忍受被打爛的命運。

很多同學覺得這種辦法有點掠奪的意思,實際上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掠奪,金融掠奪其實比戰爭掠奪還要殘酷。如果我們不具備金融掠奪的實力,有時候戰爭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我是個軍事博主,思考問題的方式主要是綜合實力對比,在我看來,我們不用害怕戰爭,因為現在我國的工業實力正是最強大的時候,如果最近不將這種能力轉化成戰爭實力,未來等產業空心化到來,想用的時候可能已經力不從心了。

另外,關於戰爭後果的問題。假如我們沒有戰爭的勇氣,就不能承受戰爭的後果。真的勇士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如果我們可以接受以後窩窩囊囊活着的狀況,為什麼沒有勇氣奮起一搏呢?

2018年到2020年這幾年,很多同學應該可以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受阻導致的個人危機。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出門打工,出去了又回來,回來了又出去,找不到好的工作。2020年的疫情緩解了我國產業轉移的速度,我們也因為疫情控制比較給力,吃到了第一波的疫情紅利。但是僅僅兩年的時間,好像又開始了產業向外轉移的腳步。現在大家對於就業正在變得比貿易戰時期期望更低,足以說明這種脫鉤的後果有多沉重。是告訴世界,我中華民族是怎麼爭取生存之道的時候了!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訪美期間突然發病後,他趕忙回國 - 天天要聞

訪美期間突然發病後,他趕忙回國

亞太日報駐墨爾本記者 張爍周六,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在感到明顯由高血壓引起的突發性胸痛後中斷了對美國的訪問,返回塞爾維亞。55 歲的武契奇周五在美國參加會議期間突然發病,他不顧美國醫生的建議決定回國。武契奇的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在貝爾格萊德着陸後,武契奇立即被送進了貝爾格萊德醫療中心。入院數小時後...
外交部、國防部先後回應,喊話日本! - 天天要聞

外交部、國防部先後回應,喊話日本!

據外交部網站,2025年5月4日,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就日本右翼分子駕駛民用飛機侵闖我釣魚島領空向日本駐華使館首席公使橫地晃提出嚴正交涉,敦促日方立即停止非法侵權活動,切實採取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中方將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圖源:外交部網站)同一天,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就日本民用飛機...
第41次南極考察|青春風采,在海上綻放 - 天天要聞

第41次南極考察|青春風采,在海上綻放

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目前正在返航途中,船上的青年考察隊員們在甲板、輪機、實驗室等崗位上拼搏奉獻,持續為極地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5月4日,“雪龍2”號大副祝鵬濤在駕駛台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