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後,俄羅斯總統普京迅速成立了調查委員會。經過短暫的原因分析後,俄羅斯認定是烏克蘭的所作所為,也因此將烏方爆破克里米亞大橋一事,定性為了“恐怖主義行徑”。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大橋上曾經運輸過俄運往前線的軍事物資,按照歐美一些媒體的說辭來看,烏克蘭的行動更像是“敵後破壞”,而非“恐怖襲擊”。但是俄羅斯現在已經對該事件定性了,無論歐美怎麼說,俄羅斯都將在將來貫徹自己的反制行動。
早前,美國衛生部曾公開宣布了斥資2.9億美元購買防輻射治療藥物的計劃。雖然從美國政府的解釋來看,此次購買只是“例行公事”,但是仍然有不少美國民眾感到了恐慌,非常擔憂俄美兩國之間因利益衝突,而爆發“熱核戰爭”。
難道俄羅斯真的做好了核大戰準備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暫時還無從得知,但是俄羅斯民眾有3條加大對烏軍事打擊的建議,我們可以先參考一下。
首先第1條,有俄羅斯民眾向政府建議,應當將烏克蘭軍隊及其烏國家安全局等政治、軍事組織列為恐怖組織。如果俄政府真的採納該建議的話,那麼之後俄軍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打擊烏軍,起碼在心理與道義上都不會有潛在的負面作用。
這就類似於美國此前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一樣,既然美國在試圖打擊伊朗前,可以消除美軍及其美國民眾的一些心理負擔。那麼俄羅斯也可以把烏方列為恐怖組織,由此可以加大打擊力度,乃至是未來可能用戰術核武的時候,其俄國內輿論壓力都會減輕。
然後第2條,有俄羅斯民眾認為,應當適當擴大俄羅斯特種部隊打擊烏克蘭恐怖分子的軍事權限。其實言下之意,就是應當投入更多俄軍部隊進入烏克蘭戰場,以及讓俄軍可以定點打擊一些烏軍的重要設施,以此達到同等報復行動的目的。
就俄羅斯目前暫時不至於動用核武的情況來看,普京確實有可能會做出和這一建議類似的決策,比如加大對烏軍打擊的人力資源投入,以及動用俄軍精銳的特種部隊,對烏軍重點目標進行打擊,甚至是對烏軍重要軍事、政治人員進行定點清除行動。
不過,雖然俄羅斯政府進行了部分動員的,大約有30萬人可在未來幾個月成為烏軍戰場上的人力資源補給。但是由於這些人中有不少缺乏軍事訓練與實戰經驗,所以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訓練,加上俄羅斯現有的軍事裝備存在空缺,所以實際執行效果可能不如普京預期。
最後第3條,就是俄民眾建議俄軍應當加大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的打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基礎設施里包括了一些軍民兩用的電力系統、堤壩、橋樑等。在俄羅斯執行特別軍事行動早期,俄軍還沒有通過打擊讓烏克蘭斷電、斷水等。
但是在烏克蘭反攻獲得了局部勝利,以及俄本土遭烏軍炮火打擊後,俄烏局勢已經開始走向類似於戰略相持的階段了。這對於想儘快結束衝突的普京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轟炸一些基礎設施來擊敗烏軍主力部隊,對於俄方來說是個可選項。
綜合來看,俄民眾的上述建議都均未提到要動用戰術核武器,側面也反映了大多數俄羅斯百姓不希望世界有陷入熱核戰爭的可能。
在10月9日,俄羅斯《真理報》就分析過,西方國家希望俄政府採取倉促且極端的行動,但是普京會在深思熟慮後才作出有關決定。《真理報》稱:事實上,自他執政以來,普京從未真正出現過衝動行事的情況。
如此看來,普京目前因克里米亞大橋被炸而動用核武的可能,並不是很大。但是採用更加猛烈的進攻方式以消滅烏軍有生力量,其實還是比較經典的選擇。畢竟,俄羅斯也不希望把事態變得複雜化,戰場局勢升級對普京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
關鍵在於,烏克蘭既然說了炸大橋只是沉重打擊俄方“第一步”的話,那麼在未來一段時間,烏克蘭可能還會採用更加激進、極端的手段對俄其他重大民用設施發起襲擊。屆時,就看俄羅斯是否沉得住氣了。畢竟,核戰爭下很少會有真正的贏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