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時報》10月7日文章,原題:台灣要如何吞下美國的毒丸
近兩年由於美中對抗、疫情等帶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動蕩不安,各先進國家將半導體視為國安重要產業,日本經濟產業省於去年提出“半導體戰略”,韓國政府同樣於去年提出“K—芯片戰略”,歐盟於今年2月公布《芯片法案》。即使是目前半導體幾乎全部仰賴進口的印度也企圖成為全球半導體中心。至於中國大陸多年來以舉國之力推進半導體產業,更是不在話下。
影響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因素眾多,但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採取全方位對抗無疑是最關鍵要素。表面上是為保護供應鏈的安全,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與防堵大陸崛起,但各種政策措施無非是在破壞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
2018年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簽署貿易協議,其中條款規定:協議中任一成員國若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貿協議,其他成員國可在6個月後退出並建立自己的雙邊協議。“非市場經濟國家”指的就是中國大陸,當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稱此條款為“毒丸條款”。從此,美國毒丸就以各種方式潛藏在對大陸相關的政策措施中。
例如今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芯片法案,類似的“毒丸條款”就夾帶其中,對接受美國補助的企業,限制其10年內不可在敵對國家投資或擴大先進半導體製造。把雙邊關係延伸到對第三方的關係,顯示出美國為達到其圍堵大陸的目的,不惜以他國產業作為犧牲。
依據美國芯片基金策略所列目標,美國要重振的半導體產業縱貫“祖父級”至尖端芯片的各世代產品製造,這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從解決妨礙產業發展的因素、建立有利產業競爭力的環境着手,企圖僅憑有限的預算就恢復失去已久的產業,結果肯定將徒勞無功。
今年1至8月半導體IC佔台灣地區出口的38%,對出口成長的貢獻高達57%,足見半導體對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而IC出口中,大陸和香港地區就佔了58%,亦顯見大陸市場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居於關鍵地位。美國對大陸採取高科技封鎖的政策,不僅對台灣半導體出口造成嚴重衝擊,對大陸台商亦造成重大影響,是在損害台灣利益。在2019年台灣地區向大陸的產品輸出中,台商32家外銷金額約2000億美元,其中主要以“電子五哥”為主,是台灣半導體外銷的大用戶,美國對大陸部分制裁措施將持續對這些台商的生產造成問題。
面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大變局與美國的毒丸措施,台灣半導體產業何去何從、下游產業如何因應,豈能不拿出一套策略計劃。(作者尹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