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表面上看當然是撲朔迷離,不過很顯然我們可以認為,位於海底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不可能被隨意破壞,沒有較強技術水平的實施方是無法有效破壞海底管道的。因此,實施者必然是國家,或者有國家支持的政治力量所為。
目前來看,大概率是美國所為。諷刺的是,歐洲方面已有很多媒體將其歸結為俄羅斯的“假旗行動”,也就是製造對自己不利的事態來怪罪於某一方。然而邏輯上講,俄羅斯直接破壞管道是在斷自己的後路,而如果是“假旗行動”俄羅斯並不會獲益什麼,但歐洲可能會更拚命。因此,最大可能性還是美國所為。
如果是美國所為,一切都很好理解。美國可以通過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破壞使得歐洲與俄羅斯媾和的可能性完全消除,迫使歐洲在與俄羅斯的對抗中一條路走到黑。並且美國也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和輿論控制能力讓歐洲不掀起反美浪潮,至少還不那麼快發作。而歐洲面對能源價格瘋漲帶來的嚴重通貨膨脹、歐洲安全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將使得歐洲資本加速外流,其中大部分應該是流向美國。
當然,美國要這麼做首先也意味着,美國對於跨大西洋關係的態度變得更為消極。歐洲曾經作為美國新自由主義秩序的支柱之一,扮演着為美國霸權秩序提供重要的製造業、金融業和消費市場的角色。而美國則用安全承諾予以交易,讓歐洲不需要承擔太高的安全開支。歐洲與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秩序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關係。
所以,如果美國打算將美歐關係變現而不是維護,那麼這也意味着新自由主義秩序的最終退場,冷戰結束後歐洲的好日子徹底結束,因為現在的歐盟本身也是基於新自由主義秩序建構起來的。歐盟目前內部壓力巨大,而德國如果無法維持區域一體化發動機的地位,這意味着歐盟解體的可能性快速提高。
此時美國使用這種“超限戰”的方式,如果是美國政府授意,則意味着美國在戰略上已經開始試圖將美歐關係徹底變現,並且在放棄歐洲控制之前狠狠吸收一波歐洲的優質資源,讓歐洲不再被美國控制的時候也無法構成美國的戰略威脅。如果不是美國政府授意而是有人“獨走”,那就意味着美國政府控制力嚴重不足,這也不會是個好事。
整體上看,美國對盟友手段上的突破下限,很可能就意味着整體戰略轉型的信號,這意味着即便是建制派也在轉向對新自由主義的放棄。然而,目前美國人還沒有真正覆蓋未來數十年的戰略安排,這與70年代也有顯著不同。至於歐洲人要多久才能意識到現在窘迫的背後原因,或許才是破局的關鍵。
中國還是繼續趁此機會吸納更多的歐洲產業資本和技術,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以及政治上爭取歐洲重要國家會有更大的好處。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安全底線要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