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領跑,韓政變局!

2025年04月13日15:53:03 國際 1689

文丨陸棄

韓國政壇再度站上歷史的轉折點。根據“蓋洛普韓國”最新發布的民調數據,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李在明支持率達到37%,創下今年新高,進一步拉大與其他潛在候選人的差距。在總統尹錫悅因危機重重而黯然下台後,韓國政治格局快速重組,李在明順勢成為最受矚目的繼任者。這場由政壇地震引發的權力更迭,不僅將深刻重塑韓國國內政治生態,也將在地區外交與中美博弈背景下釋放更為複雜的戰略信號。

李在明領跑,韓政變局! - 天天要聞

從數據來看,李在明的領跑不僅是對他個人長期經營政治形象與政策理念的肯定,更是對尹錫悅政府失敗治理的一次全民清算。執政黨國民力量黨當前幾位潛在人選的支持率全面疲軟:金文洙僅有9%,其餘如洪准杓韓東勛安哲秀吳世勛等人均處於邊緣徘徊狀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代總統韓德洙的支持率也僅為2%,儘管黨內有呼聲鼓動其參選,但如此低迷的民意基礎,幾乎宣判了其政治企圖的夭折。

國民力量黨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境地,與其一系列脫離民意的政策推進密切相關。尹錫悅任內的強硬反工會立場、對經濟民生問題的忽視、過度依賴對美外交加持而犧牲自主性,加之其在處理日本核污水排海、半導體對華戰略等敏感問題上的“外交自殘式姿態”,讓其逐漸失去原本中間派與年輕選民的信任。最終,在一連串政策失誤與執政傲慢中,被提前趕下歷史舞台。

李在明領跑,韓政變局! - 天天要聞

在這一背景下,李在明的逆勢崛起具有某種“反體制浪潮”性質。他不僅是共同民主黨的政治核心人物,更是近年來少有能在南韓中下層群體中構建“草根動員力”的候選人。他以民粹化政策包裝經濟民族主義,主張對大財閥徵收“富人稅”、推行基礎收入試驗、強化國家在住房與醫療中的干預地位,這些立場雖然在財閥與右翼媒體中頗具爭議,卻精準擊中了當前韓國民眾最深的焦慮——貧富分化、就業壓迫、住房危機與階層固化。

此次民調也清晰顯示出民意風向的變化。當被問及下屆總統應優先處理的問題時,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經濟復蘇”,而“外交”與“政治改革”排在末位。這一結果意味着韓國民眾已將國家政治核心拉回民生本位。李在明提出的諸如“能源公共化”“青年基礎保障金”“強化地方財政權”等政策議程,雖然在執行層面仍面臨可行性挑戰,但作為競選話術,卻已有效構建起與保守勢力對抗的敘事框架。

而此次民調中,共同民主黨支持率領先國民力量黨11個百分點(41% vs 30%),更是釋放出一種不容忽視的結構性趨勢:經歷執政黨的崩盤後,韓國政壇正逐步滑向“左翼民粹”的拐點。祖國革新黨、改革新黨等“小左翼政黨”雖支持率不高,卻在輿論場形成助力,進一步削弱保守陣營凝聚力。在結構性通脹與地緣競爭的雙重壓力下,“民眾優先”話術極易放大,而李在明則是其中最有爆發力的代言人。

李在明領跑,韓政變局! - 天天要聞

而在國際層面,李在明的崛起也將對韓國外交路徑構成重大影響。作為反對“全面親美路線”的少數高層政客之一,李在明在多次公開發言中表達出對美韓軍事同盟結構的質疑,批評尹錫悅“在對美附庸中失去外交主權”。他主張韓國應重建“戰略模糊性”,在中美之間追求更大的政策迴旋空間,這無疑與當前白宮將韓國嵌入“印太小北約”戰略框架的意圖形成強烈衝突。

在美日韓安全三邊機制加速運作、中國對韓出口管控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若李在明最終當選,首爾外交將面臨一次徹底反轉的可能。這種反轉不一定意味着“脫美親中”,但很可能意味着韓國將重新在區域戰略中尋找“自主權”和“戰略緩衝帶”。這將深刻影響東北亞安全格局。

當前,韓國站在了政治轉向的十字路口。如果保守派無法在接下來的數月內形成有競爭力的“新候選人聯軍”,那麼李在明勝選的幾率將繼續放大。而他的當選,也將意味着韓國將在內政重返“福利干預主義”,在外交走向“戰略再平衡”,其國內的社會矛盾與對外政策的重新布局,將深刻牽動整個東亞區域未來數年的地緣脈動。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着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着自己肩膀,助他脫困。
今日闢謠(2025年3月28日) - 天天要聞

今日闢謠(2025年3月28日)

詳情:針對近日網絡流傳的《突發!寧波港停擺36小時,船公司發出延誤緊急通知》一文,3月27日晚,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經核實後鄭重聲明,相關推文內容嚴重失實。
西藏人權事業跨越發展 人民幸福詮釋人權真諦 - 天天要聞

西藏人權事業跨越發展 人民幸福詮釋人權真諦

28日,國新辦發布《新時代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以翔實數據和生動案例,展現西藏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其他各項基本權利保障不斷向前推進,全面呈現西藏人權事業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