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離奇泄漏 歐洲能源雪上加霜

2022年09月29日01:16:17 國際 1476

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戰再生變數。作為歐洲能源“大動脈”,“北溪-1”和“北溪-2”在24小時內被探測到爆炸並泄漏。在事件原因尚未查明之時,到底誰是幕後黑手,各方也眾說紛紜,謎團重重。而對歐洲來說,這個冬天將會更難熬。因為即使有意願重啟北溪管道,也不太可能如願進口到俄羅斯的天然氣了。

北溪管道離奇泄漏 歐洲能源雪上加霜 - 天天要聞

丹麥國防部9月27日發布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

一天三漏

已經停運的北溪1號和2號管道發生天然氣泄漏,大量的天然氣不斷湧出海面,翻騰出直徑數百米的氣泡圈。當地時間9月27日,丹麥國防軍公布了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後,波羅的海區域的爆炸視頻。

泄漏起初在9月26日被發現。據丹麥廣播公司(DR)當日報道,岸基調度員首先報告發現“北溪-2”一處管道的壓力急劇下降,隨後“北溪-1”兩條管道也出現同樣情況,這三處後被確認發生管道泄漏。

此外,瑞典測量站在9月26日北溪1號管道和北溪2號管道天然氣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

北溪1號和北溪2號是兩條平行的天然氣管道,全長1000多公里,從俄羅斯經過芬蘭瑞典丹麥的領海到達德國。

作為歐洲能源“大動脈”,北溪1號於2011年建成投產,向整個歐洲供應天然氣。數據顯示,2021年,北溪1號天然氣輸送總量達到592億立方米,占當年歐盟進口俄天然氣的近40%。

9月初,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由於發現多處設備故障,北溪1號將停止供氣,直至故障排除。另一條輸氣管道北溪2號於去年底建成,與北溪1號管道基本平行,但尚未投入使用。

儘管兩條管道目前都未處於運行狀態,但此前管道中仍注滿了天然氣,甲烷氣體的大規模泄漏可能帶來巨大的安全和環境危害。

北溪1號項目的運營方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27日發表聲明說,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在一天內同時發生損壞的情況前所未有,目前尚無法評估維修時間。而市場則更為悲觀,歐亞集團的分析師格洛伊斯坦和布什表示,根據管道受損的嚴重程度,這兩條線路甚至可能永久關閉。

北溪管道離奇泄漏 歐洲能源雪上加霜 - 天天要聞

30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

天災還是人禍

承載着俄羅斯與歐洲能源博弈焦點的重要天然氣管道,在短短一天時間裡接連出現三起“泄漏事故”,自然也引發了各方高度關注。目前丹麥和瑞典的海事部門均對泄漏地點發布安全警告,告誡往來船隻不要接近事發區域。

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說,德國政府確信北溪管道泄漏並非自然發生或材料老化所致,而是“有針對性的襲擊”。瑞典、丹麥兩國首相說,北溪管道泄漏“顯然是有意為之”。

路透社援引一名關注歐洲安全事務人士的話報道,要追查北溪管道泄漏原因,需要問“誰將因此獲益”。

德國《每日鏡報》指出,目前主要有兩種可能的破壞行動的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烏克蘭或與烏克蘭相關的勢力參與其中,因為北溪1號管道暫時關閉後,俄羅斯天然氣只能通過過境波蘭的“亞馬爾-歐洲”管道或烏克蘭管道系統輸送至德國等地。第二個版本是,俄羅斯在進行所謂的“假旗行動”,因為這可能引發額外的不確定性,再次推高天然氣價格,從而進一步加深歐洲能源危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敦促對泄漏事件展開調查,以確定管道泄漏真相。她強調任何蓄意破壞歐洲能源基建的行為都不可接受,歐盟將對此做出強烈回應。

俄羅斯也呼籲儘快對管道泄漏展開調查。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稱此次事件“讓人非常擔憂”,影響到了整個歐洲大陸的能源安全。他表示,不排除此次事件為蓄意破壞。

知名能源行業記者Javier Blas援引知名作家弗萊明的評論道:“一次是偶然,兩次是巧合,三次那就是敵人在作祟。”目前北溪管道的運營方並沒有對事故原因發表具體說明,僅確認了兩條管道均出現壓力驟降的情況,同時也強調北溪天然氣管道在同一天時間內遭到三起破壞,是前所未有的事件,眼下不可能給出恢復天然氣輸送基建運作的時間表。

截至目前,調查工作尚未展開。丹麥能源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天然氣泄漏量非常大,可能要一周時間才能徹底將管道里的天然氣排空。

歐洲冬天不好過

有望成為意大利首位女總理的梅洛尼在27日還向選民承諾稱,為了冬天的取暖問題將爭取與俄羅斯再議北溪管道的重啟。但不久後,北溪管道就有了報廢的風險。

同時,隨着北溪兩條管道相繼泄漏,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僅剩一條主要管道,但這條管道偏偏途經烏克蘭境內,不確定性重新充斥歐洲能源市場。

受此事件影響,此前連跌4天的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9月27日跳漲約兩成,再度重返200歐元/兆瓦時大關。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考慮到北溪1號近期停供,北溪2號還未投入使用,所以預計其對當下市場衝擊不會極大。但長遠來看,如果俄烏衝突未出現緩解,今後俄羅斯和歐盟之間的油氣關聯大概率會斷掉,因此對未來預期的衝擊不能忽視。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表示,雖然在發生泄漏時,兩條管道都沒有在向歐洲輸送天然氣,但這次事件將歐洲可能在冬季之前通過北溪1號接收天然氣的剩餘預期化為烏有。

彭博社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信號,表明歐洲要在沒有俄羅斯大量天然氣輸送的情況下挺過這個冬天。石油管道已經停止運轉,但任何關於莫斯科可能在某個時候重新打開管道的希望,現在都破滅了。

眼下,歐洲能源危機已經給人們生活造成了巨大衝擊,一些歐洲人為了過冬開始瘋搶煤炭、伐木取暖。此外,歐洲工農業生產也面臨空前困難與挑戰。因大棚生產所需燃料價格居高不下,丹麥最大西紅柿生產商甚至宣布,今年冬天將停產西紅柿和黃瓜。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趙天舒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着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着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着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着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着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