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到目前為止很多歐洲企業仍然抱着能和俄羅斯“達成共識”的希望,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俄方重新向歐盟國家供氣的可能性,儘管已經非常渺茫。在9月初俄氣公司宣布“停氣”的時候,“北溪-1”和“北溪-2”管道都是注滿狀態,意味着一旦恢復供應後隨時都可以向歐洲輸氣。此前普京政府已經向德國提出條件:只要他們願意使用的話,恢復“北溪-2”供氣不是技術難題,但歐洲方面還在遲疑,使用這條管道顯然已經牽涉到政治問題。
就在26日,已經注滿氣的“北溪-2”突然發生海底管道泄漏事件。博恩霍爾姆島附近的管線因為不明原因破裂,事發海域能看到巨大的白色氣體和水花噴涌而出;丹麥海事局已經把事發區域5海里範圍設為“禁行區”。不料僅隔了一天到27日,另一條“北溪-1”管道也發生了兩處泄漏,而且泄漏點也在博恩霍爾姆島區域。一連串事件讓丹麥和德國這兩個國家始料未及,各大媒體也紛紛開始猜測事故原因,很多人都將矛頭指向了蓄意破壞,在短時間連續發生如此“偶然”的意外是不可能的。
當天,正在波蘭訪問的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對記者稱她已經注意到了這條消息,而且非常重視;丹麥方面“不排除管道被故意破壞的可能性,但仍然在調查不能草率下結論”。德國聯邦經濟部也宣稱檢測到了明顯的壓力下降,現在還在查明原因;兩條天然氣管道中的預存儲氣價格高達數億美元,在“北溪”項目簽訂過境協議時要求沿途各國承擔保護俄羅斯公司的財產的義務,實際上過去幾年也沒有出過大問題,自俄烏衝突後歐洲國家和俄關係就變得非常敏感了。
有分析認為,管道遭受蓄意破壞的概率很大,但不太可能是俄羅斯所為。一方面無論管道還是儲存的天然氣都是俄氣公司的財產,在當前氣價非常昂貴的階段下進行“自我破壞”的行為沒有任何好處;另一方面俄羅斯掌握有供氣和切斷供氣的總閥門,也就是說他們作為擁有方完全不需要用破壞的方式來達到任何目的,這就是事實。所以破壞者可能另有其人,從推測上來說是“不希望歐洲能重新獲得供氣”的人。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管道出現泄漏後丹麥首相第一個進行了被“故意破壞”的猜想,而德國方面可以看出用詞非常謹慎,不願意下定義。德媒還報道稱事發區域“曾有美國軍艦巡邏管控”,雖然沒有明指但是暗示這件事可能是美方所為;那麼如果真的是美國進行了暗中破壞的話,歐洲國家的“調查”估計將會變得困難很多,他們最終也沒有辦法披露真相。對此有評論還稱:“按照某些國家的慣例,只擔心事情調查一圈到最後公布是俄羅斯人自己做的,這非常可笑;歐洲人就應該忍受‘高價’的宿命,這波天然氣危機最後的贏家已經非常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