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犀角真的存在?揭開水犀火犀千年之謎

亞洲的蘇門答臘犀爪哇犀喜游水、怕曬。大多數時間在水中活動,醫藥界稱蘇門答臘犀角和爪哇犀角為“水犀角”。非洲犀大多數時間在旱地上活動。在清代,非洲犀從廣州口岸進口,稱為“廣角”。

亞洲的印度犀也是大多數時間在旱地上活動,其角也叫“旱犀角”。為了區別“水犀角” ,南方的醫.葯界,它稱為“印度角”或“火犀角”。“水角犀”藥效最好,“火角犀’次之; 非洲犀藥效不及亞洲犀。犀角雕工藝品大多數是犀角杯,圓雕較少。用料多為“廣角”,又分“白犀角”和“黑犀角”。

廣角(非洲黑、白犀角),黑褐色,紋絲較亞洲犀角細,而且相互粘連。廣角也無蜂窩狀眼,無天溝地崗,這是與亞洲犀最顯著的區別。是普遍較貴重的配方,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不少有退.熱功效的外包裝和說明書的成分里經常可以看到“廣角”二字。

火犀角(印度犀角)是貴重的配方。

水犀角(蘇門答臘犀角和爪哇犀角)味清香,是“安宮牛黃丸”等極貴重的急救中成.葯.配方。原因是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喜游水、怕曬,大都數時間在水中活動。其犀角的藥用“涼性”是其他犀角無法相比的。

亞洲角的主要產地是泰國、印度、尼泊爾印度尼西亞等南亞、東南亞國家。

呈黑褐色或黑紅色,重量約0.1-2kg 。犀角有紋絲,直且粗,紋絲都呈直線形,互不連接。犀角圓身上面有一深溝,底部窪進部底面凸出一條崗,戲為“天溝地崗”。橫切面有小砂眼,似蜂窩狀,斜切面為魚籽狀紋。

功效:“水犀角”紋如甘蔗,橫剖面(斷面)有“粟紋”,香味濃,個型小,是貴重的原料配.葯,如“安宮.牛黃丸”,最為昂貴。“水犀角”葯'用價值高於“火犀角’2、3倍。

亞洲角雕刻較少。“爪哇犀”刻用雄性角,較尖銳,前彎,底盤橢圓狀。“蘇門犀”加工後呈明黃色或棕黃色,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有‘粟紋’,氣味清香,底盤似西瓜籽。數量少,瀕危滅絕,藥用價值高,乃珍貴中藥材及雕刻原料。

非洲角93年之後已經嚴格禁止了。目前能收藏的只有一些百年以上的老料犀角。

下面欣賞一些漠草工藝自己收藏的老角雕

本文由漠草工藝原創,關於老角雕更多秘密,歡迎到評論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