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求生食物
- 蛇
蛇類是屬於隱秘性高的爬蟲類,生性膽怯,主要棲息在陰暗潮濕植被密布的
環境中,對人類是不會主動攻擊的,所以在森林或曠野中漫步是很少看見蛇的蹤跡。野外採集植物標本也很少碰見蛇,所以被蛇咬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但在戰場上,因為快跑衝鋒或匍匐前進時踩到或壓到蛇的機會就多容易被蛇攻擊,危險性就相當高了。
在野外求生“食譜里”,蛇肉是一項很不錯的肉品來源,但為數不是很充裕,畢竟蛇隱藏很高很不容易被發現。
緬甸遠征軍在野人山行進中會碰上的毒蛇計有:泰國圓斑蝰、原矛頭蝮(龜殼花)、緬北原矛頭蝮、泰國眼鏡蛇(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眼睛王蛇、銀環蛇、紅尾青竹綠等劇毒的毒蛇。遠征軍士兵一旦被毒蛇咬了,在荒野醫藥缺乏的情況下,存活的機會十分渺茫。
- 泰國圓斑蝰
泰國圓斑蝰 被咬後皮膚會產生出血性水泡
學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
是中南半島最毒的蛇,體型粗短,被蝰蛇咬傷的患者,皮膚會出現出血性水泡,非常疼痛,幾分鐘後人會陷入昏迷狀態,十分危險,在亞洲被毒蛇咬死者以蝰蛇排行居位第一名。
分布:中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台灣、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所以在戰場上被蝰蛇咬傷者在八小時之內沒打血清存活機會很小。
-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台灣俗稱龜殼花,中國俗名:烙鐵頭.
毒素里有極強的抗凝血功能致使皮膚肌肉潰爛,被咬後危險性相當高,為凝血性毒素。
分布:台灣、中國、西南西北等省份,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
(三)緬北原矛頭蝮
學名(Protobothrops kaulbacki)
外形特徵:頭部倒卵橢圓形略長,吻緣窄,全身暗黃綠色,有不規則略似三角形深色斑塊,斑塊內被有長條形黃色鱗片,體兩側有較小型類似體背面斑塊的圖案,是一種含有劇毒的蛇,危險性十分高。
分布:緬甸北部、中國西藏
(四)泰國眼鏡蛇(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學名(Naja siamensis)
全世界有186種眼鏡蛇,就只有11種具有射毒能力,一般能射毒的眼鏡蛇體長可達2米以上,當眼鏡蛇要發起攻擊時,會收縮毒囊附近的肌肉將毒液擠入,毒牙的中空小孔對入侵者臉部發起射毒的致命性攻擊。
屬神經毒素,被咬者會產生疼痛,腫脹。潰爛。被其毒液射中眼睛會灼熱痛苦數日甚或有眼瞎的危險,這種眼鏡蛇較常見,宜加小心,在越南常被用來浸泡中藥材作為補品。
分布:在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五)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 被眼鏡王蛇咬後,沒有及時處理會產生局部性潰爛
學名(Ophiophagus hannah),體型大可達6米長,排毒量大每次可達400mg,為劇毒蛇類。中國俗名:過山峰。
毒性為混合性毒,迫害呼吸神經系統及造成肌肉麻痹等癥狀。
分布:中國雲南、貴州、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海南、西藏等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南亞均有分布。
(六)銀環蛇
學名(Bungarus multicimctus),台灣俗名:雨傘節
屬神經毒素,引起呼吸麻痹,為陸地劇毒蛇種之一,危險性相當高。
分布: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廣泛分布中南半島。
印度環蛇(Bungarus caeruleus)又名“普通環蛇”
雨傘節是台灣毒性最強的蛇,但很少死於雨傘節的攻擊,原因是雨傘節的毒性雖然很強但雨傘節每次排毒量很少,毒液含水量在50%-75%之間,一次排出的毒量約為9.20毫克(mg),干毒量只有4.6毫克(mg),所以死於雨傘節神經毒素的人不多,世界上的環蛇屬(Bungarus)的蛇毒性一般較強,例如印度環蛇的毒性在印度也位居第一名,比眼鏡蛇毒性強多了。
(七)金環蛇
學名(Bungarus fasoiatus)
蛇體黑色,具有明顯黃色寬帶,黑、黃色相間,寬度差不多,背脊凸起,橫斷面呈“v”字型,體長120-180厘米,動作緩慢不具強烈攻擊性。毒性為神經毒,毒性不及銀環蛇強烈,但仍屬劇毒蛇。
分布:中國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江西、湖北、雲南等省。
國外分布:中南半島、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
(八)紅尾青竹綠
竹葉青蛇 被竹葉青蛇咬到的傷口圖片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又名竹葉青蛇。
一般棲息在灌林叢,因排毒量少,所以被咬傷者較不會死亡,其毒性為血循環性、出血性毒素。被咬者會產生噁心暈眩、嘔吐、腹脹痛等癥狀,竹葉青蛇數量多很常見,是毒蛇咬人事件最多的蛇種。
分布:廣泛分布中國各地,中南半島、印度等地。
(九)王錦蛇
學名(Xenochorophis piscator),又稱黃帶水蛇、菜花蛇、王錦蛇、大王蛇。
王錦蛇是種攻擊性強,體型較大的兇悍蛇種,體重可達40公斤,但是無毒性,它會吞食眼鏡蛇或五步蛇(百步蛇)、銀環蛇,因為它本身的免疫能力可以中和具有神經毒素的蛇毒毒液,所以王錦蛇能肆無忌憚的吞食其它蛇類。
王錦蛇肌肉結實生長快速,是我國三大肉蛇養殖場的優選蛇種。
是游蛇科的無毒蛇,背部淺灰褐色,背部兩側有縱向淺色條紋,縱紋和橫紋交叉處呈現灰白色斑點。
分布: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陝西、雲南、貴州等地。
國外分布:中南半島、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是主要食用蛇之一。
(十)鉛色水蛇
學名(Enhydris plumbea)
屬游蛇科水蛇屬,蛇體背面為灰橄欖綠色,背鱗外側1至2行鱗片略黃色,體長達350-450厘米。在中南半島是常見食用蛇之一。
分布: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西、雲南
國外分布: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在中南半島是常見食用蛇之一。
鉛色水蛇 中南半島野生市集上販售的鉛色水蛇
(十一)腹斑水蛇
學名(Enhydris bocourti)
體長可達120公分,體形粗大如成人手腕,體色深有淡黃色橫條紋,體側有明顯的略呈三角鋸齒形連接斑塊。
分布:中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等地。
(十二)緬甸蟒
學名(Python bivittatus),又名緬甸岩蟒。
是世界上六大巨型蛇類之一,體長可達8.2米,重達183公斤,體背黃褐色,有大型略不規則斑塊深色紋。
分布:緬甸、印度北部、東南亞、馬來半島。
(十三)
二、蜥蜴
(一)大型蜥蜴:計有孟加拉巨蜥、亞洲大水蜥。
(1)孟加拉巨蜥
學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背鱗呈片狀有圓形、長橢圓形或微小顆粒狀,灰色或深綠色交雜,無特殊花紋。體長90多厘米,重達10公斤,是中南半島鄉村市集上常見的肉食品,味道鮮美,很受當地居民青睞。
行動機靈,不易捕捉,宜設陷阱捕捉。
分布:中國西南部、中南半島、南亞及東南亞二十多個國家。
孟加拉巨蜥 中南半島鄉村市集販售的孟加拉巨蜥
野外求生食物-烤孟加拉巨蜥
(2)亞洲大水蜥
學名(Varanus salvator lauren T1.1768),越南名:KY DA NUOC
分布:中國西南部、中南半島、東南亞各國
背部神色雜有略帶規則的黃色斑紋,體長可達2.5米,重達25公斤。
在中南半島鄉村市集上可看到出售水蜥肉的攤販,水蜥肉味道鮮美。
亞洲大水蜥 中南半島鄉村市集販售的亞洲大水蜥
(二)小型蜥蜴:計有龍蜥、石龍子。
(1)龍蜥
龍蜥種類繁多,體型小,體背小鱗片狀,長約20厘米。容易捕捉,是野外求生的好食材,但肉少。
龍蜥 野外求生食物-烤龍蜥
(2)石龍子
石龍子俗稱四腳蛇,為小型蜥蜴,一般身體有五條淺色縱紋,體側縱紋由小鱗片狀斑紋連接而成,小型鱗片光滑類似蛇型,故俗稱四腳蛇,體長約20-30厘米,數量多容易捕獲,是野外求生重要食材。
中華石龍子
廣東人將中華石龍子剁成碎肉餡做成包子吃,福建將其煮湯或炒菜吃,中華石龍子看起來挺肥美的。
- 蛤蚧和山壁虎
蛤蚧台灣俗稱大守宮,蛤蚧是壁虎的一種,但體型一般比壁虎大很多,蛤蚧
體長可達60厘米,全身被細鱗片,體背有暗灰色、灰藍色、淺黃褐色等,全身
密被 紅色、橘黃色、紫灰色斑點,外觀很亮麗。
在中南半島鄉下民宅常可發現,尤其在郊區或森林樹榦上遍布着它的蹤跡,雨天時常可聽到蛤蚧發出gu-ge,gu-ge,e˜e˜的宏亮叫聲。
蛤蚧和山壁虎都是野外求生還算容易取得的肉食品,但是蛤蚧野外的數量不算多,山壁虎種類較多,數量也較多,越南人有吃食蛤蚧和山壁虎的習性。
在中南半島的野集沒看到有販售,可見蛤蚧不常被當地人用為食材,但是中國人情有獨鍾。中國人和越南人將蛤蚧放入中藥材浸泡的酒中作為補腎壯陽的聖品。
中南半島蛤蚧 浸泡在酒中的蛤蚧和中藥材可供補腎強精之用
野外求生食物-烤蛤蚧 中南半島山壁虎
- 蟾蜍和青蛙
蟾蜍(俗稱癩蛤蟆)體表密被疙瘩,內有毒腺,毒腺可提取蟾酥以及蟾衣是
種藥材。蟾酥是早期先民用作麻醉劑,可混合酒做腫脹止痛麻醉藥,有的男人將蟾酥塗抹在男人性器的前端,可達持久不泄的良好效果,因為蟾酥可麻痹末梢神經,使性器官不至於過度興奮而早泄,是一種十分天然的媚葯,這也是掠食者不吃蛤蟆的原因所在,吃了會引起神經麻痹,肢體乏力等等不適的癥狀。
取食蟾蜍肉時,先將頭部去掉再剝了全身皮,清除內臟,即可去除毒腺體,味道和青蛙一樣鮮美。
蟾蜍青蛙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又容易捕獲,是熱帶雨林中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中南半島野集上是不可缺少的肉食品。
台灣盤古蟾蜍 中南半島野生市集上販售的蟾蜍
野外求生最簡便食材-烤青蛙、蟾蜍
舔食蟾蜍毒素:當你迷失在荒山野外饑寒交迫、度日如年、情緒低落、逐漸失去求生毅志力時?不妨看到蟾蜍時,將蟾蜍的耳後腺體擠出來舔食,這種毒液會刺激大腦產生迷幻錯覺,給人帶來快感,但少許毒液不會致人於死地。早期北美印第安人有舔食科羅拉多蟾蜍毒液的習慣,用以產生幻覺減輕疼痛憂慮等效果。當狗舔食蟾蜍毒液後對所產生的幻覺那種特殊舒適感也會令狗兒上癮,欲罷不能。吸吮蟾蜍毒液類似吸食迷幻藥,所以在墨西哥及美國有少部分毒品癮君子會吸吮科羅拉多蟾蜍的毒液來過過毒癮。
- 昆蟲類
- 較常見的可食用陸生昆蟲
較常見的可食用陸生昆蟲有:蝗蟲、蟋蟀、天牛、金龜子、蜣螂(俗稱屎殼郎),蟬、蛾類的蛹、螞蟻蛋、竹象及竹蟲、白蛾蠟蟬的若蟲、長翅型繁殖蟻等等。
- 蝗蟲(俗稱蚱蜢、螞蚱、草蜢)
中國有1000多種,分布極廣,熱帶國家及亞熱帶國家都有取食蝗蟲的習慣,油炸蝗蟲是一道美食,生吃有一股腥味。在中國餐廳的油炸蝗蟲都是人工養殖的。在中南半島鄉村市集常可見販售蝗蟲。
蚱蜢 油炸蚱蜢
- 蟋蟀(俗名蛐蛐、促織)
蟋蟀身體是褐色或黑褐色,蟋蟀公蟲生性好鬥,中國早在唐代就有鬥蟋蟀的記載,到了南宋時期已相當普遍,從王親貴胄到平民百姓都樂此不疲,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就是指有名的“蛐蛐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聊齋有篇文章名:“促織”,寫當時明朝封建社會底層以提供好鬥的促織來討好上級的一篇帶有諷刺意味的短文。蟋蟀在中南半島較常見於飯桌上。
油葫蘆(蟋蟀的一種) 油炸蟋蟀
大蟋蟀屬於直翅目蟋蟀科(學名Br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身體特徵:體為淺褐色,胸及前翅較深色,體長3.5-4.5厘米。
分布:台灣、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江西南部等地。
中南半島鄉下居民較常吃大蟋蟀,尤其雨期來到時,連下幾天豪雨,便可看到小孩拿着捕網、手電筒成群結隊去郊外捕捉大蟋蟀,捉回來油炸或烤着吃味道不錯,在台灣日本殖民時期也常吃大蟋蟀,上世紀90年代台灣餐廳還可看到大蟋蟀腹部插了一塊番薯條油炸這道菜。
台灣大蟋蟀
- 天牛
天牛最大特點是有一對比體長長了2-3倍的觸鬚,飛行時會發出咕!咕!聲,所以稱之為天牛,在北方稱之為水牛,台灣俗稱牛角崴。天牛以樹木為寄主居多,少數啃食草本植物莖葉或吸食花蜜,為木材首要害蟲。
在中國北方有油炸大牙土天牛的吃法,但不是很好吃,稍微硬了點,在中南半島居民是取食大型天牛,將頭及背殼剝除烤着吃或炸着吃。在雨期來臨時,會有大群天牛匯聚在草地上便於捕食。
大牙土天牛 煎餅卷天牛
山東省臨沂市有道菜名叫:煎餅卷天牛,將天牛成蟲剁碎,再以蒜和紅辣椒一起在油鍋里爆香然後用煎餅卷着吃。
- 金龜子
金龜子是鞘翅目金龜甲科(Scarabaeoidea)的通稱,中國有1800種之多,幼蟲叫做蠐螬,生長在地下對植物的幼苗危害性很大,蠐螬長的雪白,頭部赤褐色,古《詩經·衛風·碩人》有述及讚美美女的詞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頸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中蝤蠐就是指金龜子或天牛的若蟲,用以比喻婦女光滑柔膩的頸項。
中南半島及東南亞有取食的習俗。台灣早期日據時代,窮困農村的小孩在農閑時會捕捉金龜子烤食,去頭,折掉硬翅膀,但味道不佳,有一股濃烈腥味,在中南半島居民有油炸金龜子的吃法。
綠金龜子成蟲 金龜子幼蟲
- 蜣螂(屎殼郎)
蜣螂,俗稱屎殼郎,屬於鞘翅目金龜甲科(Scarabeidae)昆蟲,學名:Catharsius molossus L.,體色黑褐色或亮黑色,大中型昆蟲。
屎殼郎當它發現草原上的大便時,它會用腳將屎便製成一個圓球 ,將其滾開藏匿,然後再吃掉,當繁殖期到來,母屎殼郎會用泥土將糞球製成梨形,然後將卵產在梨狀球的頸部,等到幼蟲孵化後,就以這顆圓形糞球當食物,直到它長大成蟲為止。
數年前在寮國某寺院摘植物標本,看到兩個小男孩蹲在地上扒拉牛糞,找什麼東西?挨近了看,他們捉了一玻璃瓶的小屎殼郎,長約1.5厘米,色黑,示意我帶回去烤了吃或油炸了吃,是一種美味食品,但不是每種屎殼郎都好吃,大型屎殼郎可真臭,不適合吃。
屎殼郎 油炸屎殼郎
- 蟬(俗稱知了)
蟬,俗稱知了,成蟲以樹汁液維生,所以知了數量多時會造成大量樹木死亡,一般知了猴在六月底夏初時分會從地裡面爬出來,直到9月份就消失。
知了猴是末齡幼蟲,當它鑽出地面會爬上附近雜草或樹榦上,然後蛻皮羽化為成蟲,成蟲二十天後開始交配產卵。
我們一般吃的油炸知了猴是末齡幼蟲,香酥可口,是一道美食,成蟲油炸後也有人吃,但硬梆梆的口感差,世界上知了有2000餘種,每個國家吃知了種類也不盡相同。
蟬成蟲 蟬末齡幼蟲(知了猴)
- 白蛾蠟蟬的若蟲
白蛾蠟蟬(學名:Lawana imitate Melichar),屬於同翅目,蛾蠟蟬科。
分布:中國南方省份,北至湖北省武漢。
若蟲的體形像一隻白色小孔雀,在寮國(老撾)某次在郊外遠遠看到一顆小灌木。枝幹上“長滿”了小白花,認為可能是開了白花的茜草科小型灌木,但這個“花”也太奇特了,長滿長長白毛,用手碰觸還四處蹦跳,好像開鍋的爆米花,着實嚇了一大跳,“花會蹦跳”,原來是昆蟲,比對後才知道是白蛾蠟蟬的若蟲,老撾人收集了白蛾蠟蟬的若蟲炒雞蛋請我吃,味道一般,一盤菜要用上百隻若蟲。
白蛾蠟蟬的成蟲 白蛾蠟蟬的若蟲
- 螞蟻蛋
編織蟻(又名黃猄蟻、紅樹蟻)
拉丁學名:Oecophylla smaragdina
英文名字為:Weaver ant
編織蟻為熱帶,亞熱帶雨林中常見的螞蟻,分布中國南方、中南半島、東南亞、緬甸、泰國、印度、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等廣泛地區,生性兇猛的雜食性螞蟻,它們也會畜養蚜蟲,因毒性不大,人被咬後不感覺很疼痛,但個體長達1.0—1.5厘米,生活在木本及草本植物上,以葉子築巢,巢徑可達70厘米。
它們具備超強咬合力,可經過分工疊羅漢方式將多片樹葉拉攏密合,再以幼蟲吐出的分泌物將葉縫粘合,外觀看似一棵大粽子形的樹葉巢穴,類似一個空心包合體,一個家族的編織蟻有數個大小不同的巢穴。它們一般都採取鞣革質的大型樹葉做為築巢材料,諸如,茜草科、蘇木科、使君子科等的大型柔質葉。至於龍腦香科羯布羅香屬之類的大型硬革質樹葉是不受待見的。
編織蟻個體圖 編織蟻擁有高效率分工合作能力
若是族群成員數量少時,它們會選擇長披針形的葉來做巢或草本植物葉大型者,像包粽子的式樣做巢,這種螞蟻巢內的螞蟻蛋較乾淨。
用捕蟲袋摳樹上螞蟻窩 築在喬木葉上的紅螞蟻窩
編織蟻的螞蟻蛋 涼拌生螞蟻蛋
螞蟻蛋是在雨期間才能採集得到且較容易採集的食品,具有豐富蛋白質且十分美味,在鄉村市集上常可見販售。中南半島的山裡居民以生螞蟻蛋涼拌辣椒或螞蟻蛋加上雞蛋清蒸,是道美味佳肴。
另一種小型的黑色螞蟻,體長約0.2-0.3厘米,它們是以乾草或朽木碎屑在地面草叢中或腐植層上築巢,所以取得的蟻巢內的螞蟻蛋雜質較多,必須篩選過。
泰國鄉村的居民會採用竹竿插上整隻生雞肉然後捅入編織蟻巢內,繼而取出爬滿編織蟻的生雞肉放在碳火上烤,編織蟻身上旳酸香味是一種天然酸味添加劑,尤其是築在果樹上巢穴的編織蟻還略帶清淡果香味。
爬滿編織蟻的生雞肉塊
- 大型帶翅的白螞蟻
大型帶翅的白螞蟻是屬於一種長翅型繁殖蟻,當蟻巢族群成員達到一個數量時,天氣炎熱大雨過後,長翅型繁殖蟻就會遠離巢穴到另一個適合環境去繁殖另組族群。
在大雨過後,為數不少可大量捕捉,此時的長翅型繁殖蟻體內積存大量脂肪蛋白質,去除翅膀後放在石板上用火烤,味道很香純甜美,是野外求生能找得到的食物。
吃帶翅白螞蟻的情形很普遍,一般在較貧窮地方才有此習慣,居民會採用各種方法捕食,例如在印度鄉間居民會在蟻冢上搭個圓錐形架子,四周包覆編織袋,在包覆包里吊一盞燈,燈下放一大口朝上的金屬鍋埋入蟻穴土層里,如此放一宿,隔天早晨即可收穫大把大把的帶翅白螞蟻。
長翅型繁殖蟻(白蟻) 野外火烤長翅型繁殖蟻
- 竹象和竹蟲
竹象是鞘翅目象甲科的一種昆蟲,是竹類主要害蟲之一,成蟲體赤褐色,鼻管黑色細長可自由轉動,體長達3.5厘米,中國南方有油炸竹象和竹蟲的吃法,味道不錯。
竹蟲是竹象的幼蟲,是一種高蛋白質的食物,竹蟲長在竹林中竹子較大型者,例如毛竹、孟宗竹之類,一般竹象是在筍尖咬洞排卵,幼蟲開始啃食竹瓤,吃完一節再啃穿橫隔層吃下一竹節,依此前行,所以捉竹蟲的人會從上,一節一節往下劈開,看聚集在哪一竹節。
在熱帶雨林中,竹子種類及數量不少可找竹蟲充饑,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竹象 油炸竹象
竹蟲 一道油炸竹象與竹蟲的菜肴
- 松毛蟲及松毛蟲的蟲蛹
松毛蟲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saiooampidea)松毛蟲屬的統稱。主要為害松科,幼蟲啃食松樹針葉,因族群龐大,迫害性也大,常造成整片松木林
光禿死亡,是森林最嚴重的蟲害。為減輕蟲害一般在松樹林中採用闊葉樹作為混交林,常見的有殼斗科、豆科植物等。
松毛蟲的蟲蛹油炸熟後比蠶蛹還美味,在熱帶雨林中也常見成片松木林,所以在野外求生時,若碰上松木林可收集松毛蟲的繭,取出蛹火烤是一項美食。
松毛蟲的繭及蛹 油炸松毛蟲蛹
- 較常見的可食用水生昆蟲
較常見的可食用水生昆蟲有:大田鱉、龍虱、東方巨齒蛉幼蟲(爬沙蟲)、水蠆(蜻蜓幼蟲)等等。
- 大田鱉
大田鱉(學名Kirkaldyia deyrollei),半翅目隱角亞目負子蝽科,中國俗稱桂花蟬,大田鱉生性兇猛,以青蛙、蝌蚪、小魚為食,他口器里的消化唾液含有毒素可溶解獵物的肌肉組織使成體液,便於吸食。
大田鱉搗碎作為蘸醬生吃有股濃烈香味,油炸也很爽口,是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很普遍的食品,是水生昆蟲中的極品,但數量不多。現柬埔寨有大肆人工繁殖,出口歐洲國家。
大田鱉 在中南半島鄉村市集販售的大田鱉
- 龍虱
龍虱俗名水蟑螂,種類有黃邊大龍虱、三斑龍虱、錦龍虱、黑龍虱等,黑龍虱體型較為橢圓,形長2.0-2.5厘米,體黑色有深綠光澤,油炸龍虱在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是常見的佳肴。
黃邊大龍虱 炒龍虱
- 東方巨齒蛉幼蟲(俗稱爬沙蟲)
東方巨齒蛉(學名:Acanthacorydalis orientalis),是齒蛉科巨齒蛉屬昆蟲,廣泛分布中國華南、華中和西南省份,中南半島亦有分布。
東方巨齒蛉幼蟲俗稱爬沙蟲,生活在水中以水生小昆蟲、小蝌蚪、小魚為食。爬沙蟲對水質量要求很高,因污染情形日益嚴重,造成數量大肆退減。它的營養價值極高,蛋白質含量高達75.5%,脂肪為13.5%及多種重要氨基酸,油炸後味道極佳,但外形長相醜陋,有“水蜈蚣”之稱。
東方巨齒蛉成蟲 美味可口的東方巨齒蛉幼蟲(爬沙蟲)
- 水蠆(蜻蜓幼蟲)
水蠆是蜻蜓目稚蟲的統稱,體色一般為綠褐色,潛藏在溪流或池塘中,以小型水生昆蟲及它們的幼蟲為食,大型水蠆會以小魚和蝌蚪為食,性兇猛,屬肉食性昆蟲,中國北方南方及中南半島居民有油炸水蠆的吃法。
水蠆 炒水蠆
一般在河流或池塘中活動的昆蟲及幼體都可食用,只是不常吃,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但在特殊情況下不得不勉為其難吃一些,在野外求生中就只能火烤甚至生食,一般昆蟲都有腥味,令人難以下咽甚至作嘔。除非是當地原住民或是深山裡較未開化的部落,他們一般是火烤或水煮,這是他們的常規飲食方式。
某次在泰緬邊界,甲良族村落里,正好碰上一名少女在準備餐食,鍋里是水煮小魚、小蝦、蝌蚪、爬沙蟲、大田鱉、水蠆等食材,沒什麼佐料,一股腥味撲鼻而來,令人作嘔。她僅報以靦腆的淺笑,似乎有點尷尬困窘,因為貧窮的關係,她們無法過於奢求油炸食品。
回憶起早年,母親吃水煮鹽漬小魚小蝦的情形,她是甘之如飴,我是一口都吃不下,畢竟這是她在鄉下時天天吃的“菜肴”。上世紀60年代和母親回口湖鄉正值暑假期間,當準備回高雄時,小表弟拉着母親的裙擺吵吵嚷嚷着要跟我們回高雄吃大米飯,僅僅為了吃大米飯他寧可暫時拋開父母,遠離故鄉,到姑姑家吃兩個月的大米飯再回家。當時口湖鄉土地貧瘠生活困苦,餐餐主食是白色乾地瓜 加點大米,佐菜是鹽漬小青蛙小魚小蝦,難得看到豬雞鴨等肉食品,十分寒酸困厄。
小表弟長大後當了醫生,吃得肥肥嫩嫩的,想當年和日本阿信一樣為了吃白米飯,四、五歲便離鄉背井去幫傭的處境相似,不知他是否還記得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日本阿信小時候的主食是白蘿蔔,寧可忍着萬般委屈去幫傭,只是為了能吃上一口白米飯。
某次,聽兩位越南姑娘在聊越南上世紀70年代越戰結束後困苦的生活情形,其中一位訴說餐餐吃木薯吃哭了,另一位家住江邊的姑娘說我餐餐吃小蝦也吃哭啦!那位吃木薯的姑娘詰問說有小蝦吃那不好,吃小蝦的姑娘回答你餐餐只吃水煮小蝦看你哭不哭,她聽了莞爾微笑頻頻點頭。
所以人生有“三皛飯”可吃就應感到知足了,一碗白米飯,一碗白蘿蔔,一碟白鹽,樂哉!
《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體現顏回的高貴品質!
甲殼類昆蟲的幼蟲
一般甲殼類昆蟲的幼蟲都較能入口,例如:天牛、金龜子、獨角仙、等等,在野外可用火烤方式取食。